試飛階段已收獲第一筆千萬元訂單
2007年冬天的一個上午,海淀北清路當時的一片荒地上,把自己“搗鼓”出的電子控制盒裝進一架大航模里,田剛印和滿意的第一架無人機顫顫巍巍地飛了起來……當時,走出北理工校園剛2年的兩個大男孩誰也沒想到,幾個月后這個“盒子”賣出的近30萬元成了他們人生中名副其實的“第一桶金”,而6年之后他們更在無人直升機領域成為響當當的人物。
去年年底,這兩個年輕人創辦的北京中航智科技公司研發出了世界上首架電控共軸無人直升機。本月,還在試飛階段的飛機已經收獲第一筆千萬元訂單,而意向訂單已經排到了明年。
前天上午,位于南六環的一間還略顯簡陋的廠房里,田剛印領著四五個小伙兒,正對一臺樣機進行著測試。把飛機固定在試機臺上,飛機啟動后就繞著機械臂不停轉圈,同時還伴隨著高度、飛行角度的不時變化。田剛印告訴記者,這一次他們要連續試飛6個小時,而這期間三臺電腦一刻不停地檢測著飛機的溫度、振動頻率等各項數據,“不僅是電腦,我們也得時刻盯著飛機,這時候恨不得一個人能長上幾雙眼睛!”
這樣的試飛在研發過程中再普遍不過,從最初的2分鐘、10分鐘,到最長連續飛行六七個小時,整個研發過程下來,這樣一架樣機的飛行時間需要達到2000個小時。
從機頭到機尾,這臺無人直升機只有1.5米長,重量卻有290公斤。目前國際上這樣重量的無人直升機通常在5.5米長,這大大增加了對起飛條件的限制。“這就是我們自主研發的新機型,一方面用兩個軸來帶動4片扇葉轉動,另一方面發揮我們在控制系統上的傳統優勢。”田剛印告訴記者,目前國際上無人直升機通常是單旋翼帶尾槳式的設計,簡單說飛機尾巴總是要長出一大段。
能夠實現在小于5乘5平方米的空間范圍內自由起落、速度達到同等量級無人機的4至5倍、負重也能達到原先的2倍,一項項“翻番”的數據讓這架無人機還在研發時就收到了不少“橄欖枝”。
而就在2年前,田剛印他們還只是一幫只向飛機制造方提供電子控制系統的“編程員”。學的是飛行器設計與管理專業,田剛印在北理工的4年大學基本都泡在了航模協會,也在畢業后進入了一家日本無人直升機代理公司做了技術員。
平日里做著自己喜歡的工作,閑暇時去中關村電子城淘組件、回來自己“搗鼓”,雖然心癢癢著想做真正的控制器,畢業后的近2年田剛印都這樣度過。情況卻在2007年發生了變化,“公司半年發不出工資了,我和滿意一合計,既然大家心里都放不下飛行控制器這塊,為啥不自己做呢!”
就這樣,把北理工里一間20平方米的“開間”當成辦公室,偷偷把爸媽給的準備向女朋友提親的12萬元“截留”4萬塊錢當成第一筆創業基金,田剛印和小他一歲的滿意就這樣開始了創業。而也就是在這年年底,把第一個飛行控制器盒子賣給了中科院的一個項目組,哥倆擺脫了最初的“黑戶”身份,拿著這筆近30萬元的“第一桶金”注冊了兩個人的“袖珍公司”。
從最初的1.5公斤的大盒子,到只有手機大小的控制器,他們把控制器越做越小,生意在行業里卻越做越大,越來越多的科研院所找到田剛印購買他們的飛行控制器。2009年年底,在已經有了40來個人的公司年會上,田剛印又提了個想法,“為什么不造我們自己獨一無二的無人機!”
找材料、琢磨機械設計、研發新機型,這支年輕的團隊又開始了新的征程,也在今年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瀏覽谷歌新聞推送來的“無人直升機”相關新聞。盡管住在南五環、每星期仍花上一下午時間去中關村電子城淘淘新鮮的電阻器。
“每天琢磨點新東西已經成了自個兒的生物鐘。”談著自己熱愛的無人機,穿著白色T恤、藍色牛仔褲的田剛印依然有著“大學新鮮人”般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