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和教授(中)和科研團隊在鹽堿地改良現場。資料照片
當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沃倫·A·迪克前不久親 眼看到一大片寸草不生的鹽堿地長出了水稻、玉米、葡萄、枸杞時,忍不住贊嘆:“這片試驗田太棒了,中國人的技術走在了世界最前列。”美國專家身旁,清華大 學教授陳昌和伸出一個手指說:“其實我們已經有能力讓大面積鹽堿地變成良田。”這根手指,代表一億畝。
近百年來,美國、蘇聯、日本等國專家陸續提出利用純石膏或天然石膏改良堿化土壤的理論。由于天然石膏的物理性狀不利于改良土壤且成本很高,“石膏改良說”長期停留在理論設想階段,無人實踐成功,成為世界范圍內的一道難題。
資料顯示,目前全世界的鹽堿地大約有9.5億公頃,僅我國就占十分之一。如果有一種技術能 夠大面積改良鹽堿地,對我國無疑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從1995年開始,清華大學指派徐旭常院士與陳昌和教授牽頭,在國際上率先利用工廠排放的脫硫石膏, 嘗試對我國多個地區的堿化土壤進行改良。
2003年9月21日,本報一版消息《電廠脫硫灰渣改良土壤 “光板地”長出玉米牧草》報道了這一技術。截至2013年底,這一技術已經覆蓋黑龍江、遼寧、內蒙古、天津等我國北方有堿化土地的大部分省份,改良規模達 15萬畝以上。該技術先后獲得中國和美國國家發明專利,被清華大學命名為“利用燃煤煙氣脫硫廢棄物改良鹽堿地重大工程”,并獨家授權該校華清農業公司進行 推廣。
在實踐中,發明者多次將改良后的作物樣本和土壤樣本送到國家質檢總局、中國土壤檢測中心進 行最苛刻的檢測。結果顯示,不僅各項有害指標遠低于國家標準,而且各項營養物質指標高于同類作物。專家解釋,鹽堿地千百年來既未經耕種也沒有污染,一旦賦 予其生命,作物生長條件自然十分優越,因此這種地里結出的是真正的高品質有機作物。此外,在不增加任何投資的情況下,改良后的堿化土地及其植被每畝每年的 碳匯高達2至4噸,對環境保護增益巨大。
陳昌和向記者介紹,他的團隊改良鹽堿地平均每畝造價3000元左右,所需費用最長可30年分擔,一次改造終生受益。經改造的鹽堿地,第一年作物產量可以達到當地最高標準的60%左右,從第二年起即可比肩當地最優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