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讓每一個孩子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這正是我們的追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引導兒童對學習數學的好奇和求知欲望, 讓他們有機會經歷刻骨銘心的數學學習過程,擁有對數學學習的良好感受和豐富難忘的數學活動體驗,從中獲得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方法及數學活動經驗。所以 我們要給孩子們創建“好吃又有營養”的數學教育。“有營養”的數學就是在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獲得終身可持續發展所需要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數學思 想方法、科學的探究態度及解決實際問題的創新能力。“好吃”的數學就是把有營養的數學烹調成適合孩子口味的數學,孩子們喜歡的數學,愛學的數學,樂學的數 學,能學的數學,就是能給孩子們良好感受的數學。因此我們必須改變自己已經習慣了的教學行為,真正讀懂學生、按照規律教學。
喚起興趣
喚起興趣是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的第一要務。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決定了他們學習行為的前提是“有趣的我才喜歡學”。可是我們大人們常常 以成人的眼光審視嚴謹系統的數學,并以自己多年習慣了的思維方式將數學“成人化”地呈現在孩子們面前。課堂上對孩子的“奇思妙想”“異想天開”并沒有太多 的在意,忽視了兒童期心理特點和學習規律,失去了兒童的情趣,影響了兒童創造力的發揮。教師要滿腔熱情地保護好奇心這顆“火種”,小心翼翼地去呵護學生的 求知欲。教師要關注孩子的情感體驗、行為體驗,尊重每一個孩子的個性品質,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詮釋數學意義。“好吃的”數學可能不那么“嚴謹系統”,但 是只有屬于孩子們自己的數學才是最美的數學。“好玩的”課堂可能不那么“盡善盡美”,但是只有屬于孩子們自己的課堂才是最有魅力的課堂。
兒童只有獲得對學習的積極期待才會產生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產生數學探究的欲望,產生愉悅而富有成效的學習體驗,才能形成“想學——愛學——學會——會學”的良性循環。這樣的興趣是學生持久發展的不竭動力。
貼近生活
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的數學:學習有意義的數學就是引導兒童對于生活中“數學現象”進行“重新解讀”。課程規定的數學知識,對小學生來說并不 是“全新的知識”,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舊知識”。其實,兒童的數學體驗早就有了。上學之前,他們跟隨父母一起乘車、購物,知道幾時起床,幾時上學;還知 道物體的長短、大小、輕重、形狀;搭過積木,拼過七巧板……這些活動與經歷使他們獲得了數量和幾何形體最初步的觀念,雖然這些概念或觀念可能是非正規的、 不系統的、不嚴格的,甚至還有錯誤隱藏其中。但恰恰就是這些親身體驗為他們開始正規學習數學奠定了重要的基礎,這些學前積累下來的生活經歷,會在小學階段 的數學學習中“重新解讀”。比如學生在學習“年、月、日”之前已經知道“我今年過生日到明年過生日正好是一年”“爸爸這個月領工資到下個月再領工資正好是 一個月”,多好的解讀!孩子們把十分抽象的時間觀念,通過自己的貼身經驗活生生地“物化”出來。
在數學學習中,教師要通過身邊熟悉的現實生活,幫助學生逐步學會數學地思考,發現和得出數學的結論,感受數學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使學生 感受到身邊處處有數學,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親切感,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的習慣和意識。同時,我們又要引導學生把學到的數學知識運用到解決生活實際 問題中去,引導學生開展數學實踐活動,做到學用結合,使學生體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價值,從而更加熱愛數學學習。
注重交流
課堂上看過這樣的場面:老師喋喋不休地講解,以為講的知識越難越深,水平就越高。殊不知課堂里還有一些“聽天書”的學生,或許眼睛直直地盯 著老師,腦子卻是一片空白;或許思想開小差,早已游離課堂。當學生無法承受學習壓力時,選擇的路只有一條——逃避,即:“聽不懂——厭倦——放棄”。
我們要充分關注兒童的差異,滿足個性化的學習需求。鼓勵兒童敢講話,敢追問,善于對話交流。鼓勵兒童用自己原生態的、甚至有些粗糙的語言詮 釋對數學意義的理解。鼓勵兒童充分表達,注重學生“講數學”,把自己的思考說出來。學習中教師要創造民主平等交流的氛圍,幫助兒童學會分享。讓兒童的語 言、思維、動作在交流分享中得到更豐富的體驗。使“板著臉”的嚴肅數學變得有趣而鮮活;使“抽象乏味”的學習變得“好吃又有營養”;使“一言堂”的數學課 堂變成師生互動交流的“群言堂”。
動手操作
兒童的思維是在有效的數學活動中發生、發展的。兒童在親自參與的操作實踐活動中不斷地積累活動經驗,發展思維。
兒童喜歡動手做數學,在動手中獲得體驗與理解,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動手實踐。例如《三角形內角和》的教學,學生是如何獲得三角形內角和是 180度的結論呢?課堂上有的學生用量角器分別測量三個角的度數,再累加起來;有的學生把三個角分別撕下來拼在一起,組成一個180度的平角;還有的學生 則把三個角分別對折,同樣可以形成一個180度的平角……孩子們帶著好奇和猜想自由地操作著,在動手實踐中驗證著自己的猜想,最終通過“看得見、摸得著” 的事實獲得“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的結論。動手操作活動不僅僅滿足了好奇心,提高學習興趣,而且是兒童學習數學需要的一個內化的重要過程,即由感知到 表象再到抽象的認知過程。“動手操作的”數學是小學生需要的數學學習。它是以數學思維為核心的腦活動與動手操作的有機結合,可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從數學教學走向數學教育這是進步,正是這種進步讓數學教育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使數學學習更加豐富多彩。(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吳正憲 北京小學長陽分校武維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