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國家研究委員會地球與生命研究部氣候變化科學委員會最近向白宮提交了一份關于氣候變化科學問題的咨詢報告,以供布什政府以及相關機構決策參考。該報告根據美國的全球變化研究工作對100年以來以全球氣候變暖趨勢為特征的全球氣候變化的認識,對IPCC關于氣候變暖的的研究成果與預測作了剖析。該咨詢報告在承認全球變暖研究中仍存在一些不確定性的同時,指出全球變暖確實存在,并對白宮與民眾所關心的一些關鍵科學問題作了回答,這些問題是:自然氣候變化的幅度;溫室氣體和其它對氣候變化具貢獻作用的氣體的排放是否在加速增長及其增長速率與來源;氣溶膠的驅動作用;降低溫室氣體以及其它一些對氣候變化具貢獻作用的排放物的增加趨勢所需的時間;氣候變化是否正在發生以及如何發生;溫室氣體是否導致氣候變化;未來100年溫度的變化幅度以及發生地點;所預計的氣候變化有多少是氣候反饋過程(如水蒸氣、云和冰雪融化)造成的;不同程度的全球變暖的后果;科學研究是否已經確定溫室氣體濃度有一個“安全”水平;為了提高對氣候變化的認識,還有哪些專門領域需要更深入地進行研究。最后指出在氣候變化研究中獨立自主開展工作意義重大,以及今后需要加強的研究領域和關注重點。
關鍵詞:氣候變暖;全球變暖;美國;京都議定書
背景介紹
受白宮2001年5月11日的委托,隸屬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國家研究理事會地球生命研究部氣候變化科學委員會(以下簡稱氣候變化科學委員會)于 2001年6月6日向白宮提交了一份關于氣候變化科學問題的咨詢報告,以供布什政府以及相關機構決策參考。該報告根據美國的全球變化研究工作對100年以來以全球氣候變暖趨勢為特征的全球氣候變化的認識,對IPCC關于氣候變暖的的研究成果與預測作了剖析。IPCC一直呼吁各國對溫室氣體排放采取更加嚴厲的控制措施,并于1997年12月達成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京都議定書》, 《議定書》中明確指出在2008年至2012年期間,世界38個發達國家6種溫室氣體(以CO2作用最為突出)的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礎上平均減少 5.2%,其中美國減少7%,歐盟成員國減少8%。但布什政府對是否存在全球變暖趨勢、變暖的程度以及其在溫室氣體排放中應承擔的義務持懷疑態度,這引起了國際上尤其是歐洲各國的不滿。事實上,美國離《京都議定書》規定的減排目標卻越來越遠。按照美國在1995年至2000年間CO2排放的平均增長速度,到2008年時,美國的CO2排放量不但不會減少,而且要比1990年高出35%,這將嚴重影響全球減排計劃的實現(ENERDATA能源信息統計所, 2001年6月8日)。如何履行美國政府在溫室氣體減排中的義務,成為布什于6月12日的首次訪歐中的第二大焦點問題(首要問題是國家導彈防御計劃)。
該咨詢報告承認在全球變暖問題上仍然存在一些不確定性,如關于自然變化對全球變暖的作用有多大等,但總體上支持歐洲國家領導人和環保組織以及 IPCC的觀點。氣候變化科學委員會主席Ralph J. Cicerone說:“我們知道地球大氣層的溫室氣體越來越多并導致地面氣溫上升。但對于迄今為止的氣溫上升,我們還不清楚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受人類活動的影響。但是,根據物理原理和計算機模擬,我們認為氣候變暖會繼續加劇,因為溫室氣體排放仍在繼續”。
對于在全球變化認識上的不確定性,氣候變化科學委員會認為主要是由于假設的差異、模型的差異以及替代數據的準確性等原因造成的,但即便按照最保守的估計,全球變暖以及海平面的上升都將伴隨著整個21世紀。為減少目前全球氣候變化模型預測中的不確定性,需要在以下兩點的認識與模擬上取得較大進展:①決定大氣溫室氣體與氣溶膠濃度的因子;②決定氣候系統對溫室氣體增加的敏感性的反饋機制。對氣候監測來說,規劃一個全球觀測系統是一項緊迫的任務。
由于人類活動,溫室氣體在地球大氣中不斷積累,引起了陸表與海表溫度的升高。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所觀測到的變化很可能主要是由人類活動引起的,但是我們不能排除這些變化的一些重要部分也是自然變化的反映。人類引起的變暖以及與之有關的海平面的上升預計會持續整個21世紀。由計算機模型模擬和基本的理論推算得出的一些相關影響(包括雨量的增加、半干旱地區干旱程度的增加)十分依賴于變暖的程度及其發生的概率。
由IPCC(氣候變化政府間工作小組)對人為引起的全球變暖進行的基本可信的評估是以氣候驅動力*增加為前提的,如CO2將加速全球變暖的進程。到 21世紀末,全球溫度升高3℃的預測是與云層和大氣相對濕度影響全球變暖的假設相一致的。這一預測也與通過比較冰期-間冰期的溫度振蕩所得到的氣候敏感性結論相一致,冰期-間冰期的振蕩導致了氣候驅動力的變化。所預測的溫度升高對有關溫室氣體和氣溶膠濃度的升高的反應極為敏感。因此,國家的決策在目前以及今后較長時期內將影響脆弱的人類社會和生態系統所遭受損害的程度。因為目前對氣候系統在自然狀態下如何變化以及如何響應溫室氣體和氣溶膠的排放的認識還存在相當大的不確定性,所以這一預測結果應當看作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