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長江中下游地區遭遇罕見大旱,雖然三峽水庫持續“放水”支持抗旱,但指責“三峽工程本身就是導致干旱的原因”的議論四起,再次把三峽工程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在6月3日中科院舉行的“科學看待氣候與水電發展媒體座談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水沙科學與水利水電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光謙告訴南方日報記者,三峽工程與干旱沒有關系,干旱就是因為不下雨。
當不少言論把矛頭指向三峽工程改變長江流域氣候大環境,致使“旱季蓄水澇季泄洪”時,王光謙院士表示,三峽工程雖有利有弊,但其利遠遠大于弊。
“就是河道里筑的一個大壩”
這個大壩大概有2公里長,185米高。原來沒有大壩時水位大約60米
當提到“三峽工程”的時候人們想到的是什么?王光謙院士指出,要了解三峽工程這個綜合性水利工程,就得明白“它究竟是什么?帶來了什么?”他表示,三峽工程至少帶來了防洪、航運、發電、調水四大好處。
對于三峽工程的定義,王光謙有個很簡單的描述“它就是在河道里筑的一個大壩。”
這個大壩大概有2公里長,185米高。原來沒有三峽大壩時水位大概是60米,抬高后正常水位為175米。夏天的時候,水位是145米,形成1公里寬、600公里長的河道,庫容393億立方米。
由于長江洪水災害嚴重,三峽工程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防洪。
“1840年推算出來長江洪水流量是每秒11.6萬立方米,若這樣的洪水泛濫會把長江以南的平原掃光,而1998年洪水也達到每秒6萬立方米,所以當時要嚴防死守。”王光謙分析,有了三峽工程,抵抗百年一遇的洪水沒有太大問題。
“如果1998年三峽工程能用,就不會死那么多人。去年洪水是7萬噸的流量,比1998年還要大,由于把洪水存到三峽水庫里,所以并沒有問題。”王光謙說。
三峽工程帶來的第二好處就是航運“原來長江上行船,過不去的地方有人光著背拉船。我記得有一年要從武漢運送30噸的設備經宜昌去重慶,花了極大的代價,一個月才運過去,現在一個晚上就可以到。”王光謙表示,隨著物流成本高,三峽帶來的好處比人們能想象的還大。
“第三個好處是發電,支撐國民經濟的發展。此外在水資源利用方面,能從丹江口把水調出來。”王光謙說。
三峽四弊首害影響生態
生活環境沒有改善,指望脫貧沒有希望,影響不是兩三天的事
說到三峽工程帶來的負面影響,王光謙首先想到的就是130萬移民。
“為了保證三峽工程的建設,工程移民是必須的。然而就工程移民和拆遷移民關系來說,我們國家大部分沒有處理好,如果讓我打分,應該是不及格。”王光謙告訴記者,三峽移民一部分移走了,但很多人不愿意背井離鄉,人太多沒法安置,只能往山頂上放,本來山就陡,地質災害也是一個問題。生活環境沒有改善,指望脫貧沒有希望,影響不是兩三天的事。
“第二就是生態環境問題,最直接影響的是珍稀魚類。我看的一份資料上說,有一種魚在水溫18℃時準備產卵,產的卵會在流水中沖走,如果這時水庫進水,卵就會落到庫底死掉。”王光謙說,原來三峽工程設計規劃的時候,并沒有把生態功能考慮進去。20年前,關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概念幾乎是零,十幾年前才慢慢認識到生態功能的重要性。
此外,三峽大壩建成后,大的洪峰經過帶來泥沙沖刷,對生態環境也造成一定影響。
“第四個問題就是地質災害,由于三峽水庫水位攀升,快速升降,加上這個地方本來就是地質災害多發區,滑坡很多,水壩再一泡,就容易坍塌。”王光謙告訴記者,三峽工程會引發低震級地震。工程建成后,地震增加了很多,最大震級是6.4級。
其實早在2007年4月,中科院長江水利委就發布了《長江保護與發展報告》,報告顯示,2003年三峽水庫蓄水以來,三峽地區微震活動頻率明顯增加,塌岸和局部滑移會危及部分居民點的安全。報告統計,庫區共有各類崩塌、滑坡體4719處,其中627處受水庫蓄水影響,863處在移民遷建區。
三峽工程只影響局部氣候
三峽與干旱沒有關系,干旱就是因為不下雨。這次干旱肯定是天災
“我可以很明確地說,三峽工程利遠遠大于弊。三峽與干旱沒有關系,干旱就是因為不下雨。這次干旱肯定是天災。”雖然王光謙的話擲地有聲,然而外界關于“往年要防汛抗洪,今年卻要抗旱”的質疑仍然不止。
日前,環保部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針對三峽大壩的質疑進行回應,稱持續少雨是致使干旱的主要原因。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災害性天氣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王東海表示,干旱涉及一個水系平衡的問題,也是一個能量問題,降水偏少不等于干旱。
“干旱是自然常態,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之下,天氣和氣候有可能被改變。就像美國春季龍卷風很多,1000多場龍卷風是不是因為美國人汽油燒多了所致呢?人家不會這么想。人為原因不能說沒影響,但是影響很小很小。”王東海告訴記者。
他表示,2009年底到2010年西南干旱,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北方干旱,今年春天長江中下游干旱都是整體環境在變化,不是某一個因子造成的。“很多人說三峽影響很大,而我不認為某種小的因素會有這么大的影響。”
在王東海看來,長江中下游旱完后很有可能還得澇。“大家都在提旱,不敢提澇。但短時強降雨,幾個小時就可以下一兩百毫米。”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災害性天氣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王東海說。
6月6日,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發出消息,6月3日以來,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較強降水過程。
解決干旱要多修大水庫
現在急需建設大水庫,沒有大水庫,解決不了中國水資源問題
在王光謙看來,我國這十年幾乎是風調雨順,糧食連續增產。“雖然平均每年的干旱面積都在1.2億畝左右,但今年沒有超過。俗語說東部不旱南部旱,干旱在一定范圍內存在,這是中國自然地理氣候條件決定的。”
然而為什么三峽工程的“補水抗旱”功能沒有在這一次得到很好的體現呢?
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也告訴記者,解決干旱問題只有靠建設更多的水庫。現在急需建設大水庫,沒有大水庫,解決不了中國水資源問題。
張博庭介紹,三峽目前的管理還在摸索階段,目前只是修補型管理,沒有統一調度,要想真正地統一調度,必須把長江的水利工程都建完才行。
“現在水利和電力分開了,水利部管水利,其他大水庫都屬于電力系統,然而電力系統沒有水資源的管理責任,所以大水庫沒人關心。尤其近幾年大水庫越來越少,去年前年都在干旱,如果水庫建設跟不上的話,干旱還會持續。”張博庭說。
王光謙表示,中國總體水資源還是多的,長江水在三峽地區就有6000億方,出海處有5000億方,需要改變的是無序狀態。長江要走出一條路,旱的時候水庫往下放水,把發電放在次要的地位。通過科學標準,幾十個水庫統一調度起來,是可以控制、改變現有局面,把負面影響減至最低的。
“所有的問題都是兩難問題,現階段一定要興修水利工程,長江的防洪單靠三峽還不夠。”王光謙告訴記者。
在6月3日中科院舉行的“科學看待氣候與水電發展媒體座談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水沙科學與水利水電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光謙告訴南方日報記者,三峽工程與干旱沒有關系,干旱就是因為不下雨。
當不少言論把矛頭指向三峽工程改變長江流域氣候大環境,致使“旱季蓄水澇季泄洪”時,王光謙院士表示,三峽工程雖有利有弊,但其利遠遠大于弊。
“就是河道里筑的一個大壩”
這個大壩大概有2公里長,185米高。原來沒有大壩時水位大約60米
當提到“三峽工程”的時候人們想到的是什么?王光謙院士指出,要了解三峽工程這個綜合性水利工程,就得明白“它究竟是什么?帶來了什么?”他表示,三峽工程至少帶來了防洪、航運、發電、調水四大好處。
對于三峽工程的定義,王光謙有個很簡單的描述“它就是在河道里筑的一個大壩。”
這個大壩大概有2公里長,185米高。原來沒有三峽大壩時水位大概是60米,抬高后正常水位為175米。夏天的時候,水位是145米,形成1公里寬、600公里長的河道,庫容393億立方米。
由于長江洪水災害嚴重,三峽工程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防洪。
“1840年推算出來長江洪水流量是每秒11.6萬立方米,若這樣的洪水泛濫會把長江以南的平原掃光,而1998年洪水也達到每秒6萬立方米,所以當時要嚴防死守。”王光謙分析,有了三峽工程,抵抗百年一遇的洪水沒有太大問題。
“如果1998年三峽工程能用,就不會死那么多人。去年洪水是7萬噸的流量,比1998年還要大,由于把洪水存到三峽水庫里,所以并沒有問題。”王光謙說。
三峽工程帶來的第二好處就是航運“原來長江上行船,過不去的地方有人光著背拉船。我記得有一年要從武漢運送30噸的設備經宜昌去重慶,花了極大的代價,一個月才運過去,現在一個晚上就可以到。”王光謙表示,隨著物流成本高,三峽帶來的好處比人們能想象的還大。
“第三個好處是發電,支撐國民經濟的發展。此外在水資源利用方面,能從丹江口把水調出來。”王光謙說。
三峽四弊首害影響生態
生活環境沒有改善,指望脫貧沒有希望,影響不是兩三天的事
說到三峽工程帶來的負面影響,王光謙首先想到的就是130萬移民。
“為了保證三峽工程的建設,工程移民是必須的。然而就工程移民和拆遷移民關系來說,我們國家大部分沒有處理好,如果讓我打分,應該是不及格。”王光謙告訴記者,三峽移民一部分移走了,但很多人不愿意背井離鄉,人太多沒法安置,只能往山頂上放,本來山就陡,地質災害也是一個問題。生活環境沒有改善,指望脫貧沒有希望,影響不是兩三天的事。
“第二就是生態環境問題,最直接影響的是珍稀魚類。我看的一份資料上說,有一種魚在水溫18℃時準備產卵,產的卵會在流水中沖走,如果這時水庫進水,卵就會落到庫底死掉。”王光謙說,原來三峽工程設計規劃的時候,并沒有把生態功能考慮進去。20年前,關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概念幾乎是零,十幾年前才慢慢認識到生態功能的重要性。
此外,三峽大壩建成后,大的洪峰經過帶來泥沙沖刷,對生態環境也造成一定影響。
“第四個問題就是地質災害,由于三峽水庫水位攀升,快速升降,加上這個地方本來就是地質災害多發區,滑坡很多,水壩再一泡,就容易坍塌。”王光謙告訴記者,三峽工程會引發低震級地震。工程建成后,地震增加了很多,最大震級是6.4級。
其實早在2007年4月,中科院長江水利委就發布了《長江保護與發展報告》,報告顯示,2003年三峽水庫蓄水以來,三峽地區微震活動頻率明顯增加,塌岸和局部滑移會危及部分居民點的安全。報告統計,庫區共有各類崩塌、滑坡體4719處,其中627處受水庫蓄水影響,863處在移民遷建區。
三峽工程只影響局部氣候
三峽與干旱沒有關系,干旱就是因為不下雨。這次干旱肯定是天災
“我可以很明確地說,三峽工程利遠遠大于弊。三峽與干旱沒有關系,干旱就是因為不下雨。這次干旱肯定是天災。”雖然王光謙的話擲地有聲,然而外界關于“往年要防汛抗洪,今年卻要抗旱”的質疑仍然不止。
日前,環保部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針對三峽大壩的質疑進行回應,稱持續少雨是致使干旱的主要原因。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災害性天氣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王東海表示,干旱涉及一個水系平衡的問題,也是一個能量問題,降水偏少不等于干旱。
“干旱是自然常態,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之下,天氣和氣候有可能被改變。就像美國春季龍卷風很多,1000多場龍卷風是不是因為美國人汽油燒多了所致呢?人家不會這么想。人為原因不能說沒影響,但是影響很小很小。”王東海告訴記者。
他表示,2009年底到2010年西南干旱,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北方干旱,今年春天長江中下游干旱都是整體環境在變化,不是某一個因子造成的。“很多人說三峽影響很大,而我不認為某種小的因素會有這么大的影響。”
在王東海看來,長江中下游旱完后很有可能還得澇。“大家都在提旱,不敢提澇。但短時強降雨,幾個小時就可以下一兩百毫米。”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災害性天氣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王東海說。
6月6日,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發出消息,6月3日以來,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較強降水過程。
解決干旱要多修大水庫
現在急需建設大水庫,沒有大水庫,解決不了中國水資源問題
在王光謙看來,我國這十年幾乎是風調雨順,糧食連續增產。“雖然平均每年的干旱面積都在1.2億畝左右,但今年沒有超過。俗語說東部不旱南部旱,干旱在一定范圍內存在,這是中國自然地理氣候條件決定的。”
然而為什么三峽工程的“補水抗旱”功能沒有在這一次得到很好的體現呢?
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也告訴記者,解決干旱問題只有靠建設更多的水庫。現在急需建設大水庫,沒有大水庫,解決不了中國水資源問題。
張博庭介紹,三峽目前的管理還在摸索階段,目前只是修補型管理,沒有統一調度,要想真正地統一調度,必須把長江的水利工程都建完才行。
“現在水利和電力分開了,水利部管水利,其他大水庫都屬于電力系統,然而電力系統沒有水資源的管理責任,所以大水庫沒人關心。尤其近幾年大水庫越來越少,去年前年都在干旱,如果水庫建設跟不上的話,干旱還會持續。”張博庭說。
王光謙表示,中國總體水資源還是多的,長江水在三峽地區就有6000億方,出海處有5000億方,需要改變的是無序狀態。長江要走出一條路,旱的時候水庫往下放水,把發電放在次要的地位。通過科學標準,幾十個水庫統一調度起來,是可以控制、改變現有局面,把負面影響減至最低的。
“所有的問題都是兩難問題,現階段一定要興修水利工程,長江的防洪單靠三峽還不夠。”王光謙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