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時期供熱設施布局示意圖
老城區內的煤站將成為歷史記憶。
今后五年,北京市要全面壓縮發電、工業和民用燃煤總量,將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在2000萬噸以下,實現五環內無煤化目標,同時建設四大燃氣熱電中心,實現能源的清潔低碳轉型。昨天(29日),北京市發改委公布“十二五”時期能源發展建設規劃。
“到2015年,北京市能源需求總量預計達到8500萬噸至9500萬噸標準煤。”北京市能源與經濟運行調節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專職副主任王英建說,這是綜合考慮經濟增速、常住人口、建筑面積、汽車保有量等主要影響因素,并采用單耗法、相關分析法、部門分析法等多種方法進行預測得出的數據。據悉,2010年北京能源消費總量在7000萬噸標準煤左右。王英建說,總體判斷,今后5年能源總量供應基本能夠滿足全市需求,但受源頭生產能力、調峰設施能力、極端氣候、市場變化等因素的影響,部分能源品種在局部時段、局部區域可能出現供應緊張。
五環內實現無煤化
規劃提出,今后五年要全面壓縮燃煤總量,將全市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在2000萬噸以下,實現五環內無煤化目標。
【解讀】 “規劃一個重要支點,也是一個亮點,就是能源結構調整。”北京市能源與經濟運行調節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專職副主任王英建說。“十一五”期間的煤炭消費總量大概是2750萬噸。利用5年時間再壓縮750萬噸。
在完成老城17.3萬戶居民清潔能源改造的基礎上,結合控制大氣污染措施要求和城區拆遷改造方案,充分利用現有城市電網、氣網、熱網資源,讓老城居民徹底告別“存煤、生火、倒渣”的生活,讓冬季取暖變得更加舒適、方便、安全。
【現狀】 2010年全市煤炭消費總量大概是2750萬噸。煤炭總量削減仍有較大空間。
【措施】 完成城六區現有63座20蒸噸以上大型燃煤鍋爐的清潔能源改造;繼續推進5萬多戶老城非文保區平房、簡易樓“小煤爐”清潔能源改造。
核心區戶均年停電不超5分鐘
規劃提出,2015年建成可靠配電網絡,城市核心區和重要功能區供電可靠性達到99.999%,全市戶均停電時間由“十一五”末的約3小時下降為1小時。
【解讀】 “城市核心區和重要功能區供電可靠性達到99.999%,意味著這些地區年戶均停電時間不超過5分鐘。這是一個很大的提升。”王英建說。
目前全球范圍內,供電可靠性最高的國家是新加坡,由于線路按計劃檢修及各種故障導致的臨時停電時間,其年戶均停電時間也是不超過5分鐘,也就是說,北京核心區的居民年均停電時間要達到世界最高標準。
【現狀】 2010年,全市電力高峰負荷達到1666萬千瓦,全社會用電量達到810億千瓦時,戶均停電時間約為3小時。設施供給約束仍然突出,電力配網建設相對滯后,本地電源支撐能力不足。
【措施】 加強10千伏配網建設,對于重要用戶實現多路供電,普通用戶達到雙路供電,重要城市功能區全部實現中壓雙環網供電;鞠吓f居民小區配電網安全隱患,提高居民用電質量。
高峰用氣接近1.3億立方米
規劃提出,“十二五”期間,將建成陜京三線、四線(含煤制氣)和唐山LNG,年輸氣總能力達到600億立方米,可以滿足本市2015年當年180億立方米的用氣需求。
【解讀】 “今后5年,將建成多條天然氣長輸管線,可以滿足本市用氣量。值得注意的是,采暖高峰時段矛盾和隱患突出,天然氣日高峰將接近1.3億立方米,必須加快天然氣門站及儲氣庫等調峰設施能力建設。”王英建說。
【現狀】 到2010年底,全市天然氣消費總量達到75億立方米,天然氣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措施】 建成西沙屯、高麗營、李橋、西集等接收門站。2015年天然氣門站年接收能力達到240億立方米以上,日接收能力達到2億立方米。同時,包括延慶縣在內10個遠郊區縣將全部接通管道天然氣。那些天然氣覆蓋不到的農村地區,將通過“送氣下鄉”等方式送氣。
四大燃氣熱電中心將建
規劃提出,按照“兩擴兩遷,先建后拆”的原則,優化調整源點布局,建設四大燃氣熱電中心,形成中心大網主力支撐熱源。
【解讀】 “從2011年開始,每年一個燃氣熱電中心竣工投產,一直持續到2014年。北京將建成4大燃氣熱電中心,現有的3個燃煤電廠將全部關停。”王英建表示。
四大燃氣熱電中心建成后,將新增燃氣供熱面積8400萬平方米,替代燃煤供熱面積6000萬平方米?蓛魷p少二氧化硫年排放5700噸,凈減少氮氧化物年排放1500噸。
【現狀】 設施供給約束仍然突出,現有熱電廠能力已“吃干用盡”,中心大網長期超負荷運行,實際供熱面積已超過設計供熱能力12%。
【措施】 擴建華能熱電廠形成東南熱電中心;擴建草橋熱電廠形成西南熱電中心;統籌三熱關停和一熱拆遷,在高安屯新建東北熱電中心;統籌高井熱電廠改造和石景山熱電廠搬遷,在高井地區新建西北熱電中心。同時,建成高碑店路、青年路、朝陽北路、麗澤路、蒲黃榆路等熱力主干線工程,完善中心大網熱力主干網架。到2015年,城區供熱面積將達5.3億平方米,逐步形成中心大網和區域供熱相結合的城區供熱格局。
家用電動汽車將上路
規劃提出,北京應發揮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技術優勢,重點在整車集成、動力電池的研發和制造等領域取得突破。到2015年,在用電動汽車規模將達4萬輛以上。
【解讀】 “北京市將逐步推廣私人購買電動汽車,讓電動汽車真正走進家庭。”王英建介紹,“十二五”期間,北京將推進萬輛新能源汽車示范應用工程。
電動汽車市場潛力大,但在北京發展時間不長,并且多年來一直處于研發和試驗階段,電動汽車的發展主要需解決電池充電時間和使用壽命問題,這些都是阻礙該行業發展的較大因素。
【現狀】 目前已經在公交、環衛等領域開展公共電動汽車試點。延慶縣開展電動出租車試點。
【措施】 以現有新能源汽車生產骨干企業為基礎,在整車集成、動力電池等領域實現突破,同時,完善充電站等配套設施建設。
老舊小區告別跑冒滴漏
規劃提出,全面完成中心城區老舊熱網改造,重點消除安全隱患,城鄉居民燃氣化率達98%以上。“十二五”對全市其余2500公里、70萬戶老舊小區的供熱管線更新,加裝熱量表、氣候補償器等調控設施。同時,完成254個老舊小區22萬戶居民的配電設施改造。
【解讀】 “希望通過五年的努力,讓200萬戶以上城鄉居民用能條件得到改善,早日告別‘用能不潔、暖氣不熱、用電不安’的擔憂。”王英建說,通過這些改造工程,居民采暖季的室內溫度可達到18攝氏度的供暖標準,熱網跑、冒、滴、漏及冬季暖氣不熱等問題將徹底解決。
【現狀】 現有能源監控系統仍處在起步階段,監測站點少;現有老舊管網安全隱患突出,城市能源應急保障能力相對不足,難以滿足國際化特大型城市運行要求和日益增長的多樣化服務需求。
【措施】 對全市范圍內其余2500公里、70萬戶老舊小區的供熱系統實施管線更新、水泵、閥門等設備加裝平衡閥、溫控閥、熱量表、氣候補償器等調控設施的改造工程。
生物質燃料要搞試點
規劃提出,到2015年,新增生物質燃料利用量10萬噸。
【解讀】 “北京將按照‘不與民爭糧、不與糧爭地、不破壞環境’的原則,合理開發利用生物質能,下一步計劃以試點示范為先導,有序發展生物質燃料。” 王英建說。
【現狀】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農村地區用能仍以散煤、秸稈、薪柴為主,農村能源服務體系亟待建立和完善。
【措施】 充分利用餐廚垃圾等生物質資源,示范建設生物質液體燃料項目;堅持“以農惠農、以林養林”,在資源和應用條件較好的地區,選擇有代表性的重點鎮、重點村及苗圃等設施農業推進生物質成型燃料供暖示范項目建設。
新名詞
統籌區域能源
區域能源體系是能源規劃首次提出的新概念,用新理念、新技術、新建設管理模式,統籌一個區域內的電力、燃氣、熱力等能源設施布局,包括通州運河核心區、麗澤金融商務區、未來科技城、新首鋼高端產業綜合服務區、海淀北部新區等一批新興高端產業功能區。
智能電網
以堅強網架為基礎,以通信信息平臺為支撐,以智能控制為手段,包含電力系統的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和調度六大環節,覆蓋所有電壓等級,實現“電力流、信息流、業務流”的高度一體化融合的電網。建設智能電網有利于全面優化電力系統,實現全社會用電效率最高、消耗最少、成本最低。
新能源汽車
根據國家《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則》規定,新能源汽車是指采用非常規的車用燃料作為動力來源(或使用常規的車用燃料、采用新型車載動力裝置),綜合車輛的動力控制和驅動方面的先進技術,形成的技術原理先進、具有新技術、新結構的汽車,主要包括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燃料電池電動汽車、氫發動機汽車、其他新能源汽車等各類別產品。
主要天然氣管線建設項目
陜京三線
陜京三線由陜西榆林經山西省、河北省到達北京市,全線總長約1026公里,理論輸氣量150億立方米/年。工程分兩期實施,一期為榆林-琉璃河段,供北京20億立方米/年;二期為琉璃河-西沙屯段,2012年全線建成后供北京約50億立方米/年。
陜京四線
陜京四線是長慶氣庫配套外輸干線,起點自陜西榆林外輸首站,終點到達位于順義的高麗營末站,干線途經陜西、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5省市區,全線總長約1036公里,理論輸氣量150億立方米/年,建成后供北京約30億立方米/年。
大唐煤制氣
大唐國際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年產40億立方米的煤制天然氣(SNG)項目是北京市“十二五”期間有力的補充氣源。該項目計劃分三期實施,計劃投產時間分別為2012年、2013年和2014年,每期年產天然氣13.5億立方米。建成后供北京約40億立方米/年。
唐山液化天然氣
中石油規劃在華北地區建設唐山LNG接收站1座,主要向北京、天津、河北等地供氣,該項目計劃2013年底建成投產,預計供北京約28億立方米/年。唐山LNG外輸管道將氣化的LNG輸送至永唐秦管道唐山分輸站,通過永唐秦管道及陜京四線通州-寶坻支干線,由通州供應北京。
增加氣源通道和門站設施。積極爭取國家有關部門和中石油的支持,“十二五”初期完成陜京三線工程,中期完成陜京四線工程(含煤制氣并入工程),末期完成唐山LNG工程。開展俄氣前期研究。以中石油長輸管線為基礎,形成10兆帕高壓外圍大環,為六環路管網和大用戶用氣提供保障。新建西沙屯、高麗營、京平(李橋)、西集等輸氣門站。到2015年,基本形成多氣源、多通道、多方向供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