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氣象局:氣象災害年均經濟損失2000余億

2011-08-31  來源: 中國環保網   
[字體: ]

 近年來,我國氣象災害呈現種類繁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的特點,嚴重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平均在2000億元以上。

  這是記者在此間舉辦的“中國適應氣候變化政策與行動專題培訓”會議上獲悉的。

  中國氣象局科技與氣候變化司氣候變化處處長袁佳雙介紹,在我國,幾乎所有的氣象災害都出現過,氣象災害占自然災害總量的71%左右,包括臺風、暴雨洪澇、高溫、干旱、低溫冷(凍)害、冰雹、沙塵暴、雷電、暴風雪、大霧、龍卷等。我國70%以上的國土、50%以上的人口以及80%的工農業生產地區和城市,每年不同程度受到氣象災害的沖擊和影響。東部沿海地區平均每年約有7個熱帶氣旋登陸,最多年份高達12個。局地性和區域性干旱災害幾乎每年都會出現。夏季兩廣沿海、江西東北部等地雨澇發生頻率達50%以上。淮河流域及其以南大部、四川盆地醅、云南南部達20%-50%。

  氣象災害造成損失嚴重。1991年至2009年,我國平均每年因各類氣象災害造成3973人死亡,近4億人次受災,農作物受災面積4840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2000余億元。

  袁佳雙表示,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的幾率進一步增大,我國的氣象災害的突發性、反常性和不可預見性日益突出,氣象災害的風險日益增加。部分陸地區域強降水發生頻率上升,更大范圍地區發生強度更強、持續時間更長的干旱、熱帶氣旋(臺風)強度增大,局部強降雨引發的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防范任務更重,霧、霾、酸雨等極端氣候環境事件呈增多增強趨勢,熱晝、熱夜、熱浪更為頻繁。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