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2462家基金會僅2%基金會披露全部公益項目

2011-10-23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和年審報告、財務透明相比,公益項目的信息公開,才是慈善公益組織建立公信力的真正短板。在首都慈善公益組織聯合會昨天舉辦的公益論壇上,有業內人士披露了一項對2462家基金會的統計結果,能主動介紹項目信息的只有1000余家,但能披露所有開展的公益項目有關信息的,則不足50家,僅占總數的2%。

    “2011年是慈善公益事業的‘危機年’。”清華大學創新與社會責任研究中心主任鄧國勝教授說。

    種種信任危機下,現場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即使有關組織公布了他們的財務報表,外行人也看不大明白,即使看明白了也不太相信。在論壇的“網絡時代慈善公益組織信息公開的動力與挑戰”對話中,話題從財務收支公開,轉向了公益項目的信息公開。北京瑞森德公益咨詢研究中心總裁段德峰表示,和那些枯燥的數字相比,這樣的內容更能讓公眾知道公益慈善組織做了什么,更有利于在公眾心中增強公信力。

    基金會中心網是國內最大的一家基金會行業信息服務平臺。截至10月21日,網站注冊的基金會總數達2462家,其中公募基金會1179家,非公募基金會1283家。總裁程剛向記者透露,在2400多家基金會中,真正能將自己參與的公益項目逐一進行介紹的,只有不到50家。

    記者在網站“最新項目”中看到,第一項是10月22日由北京春苗兒童救助基金會開展的一個培訓項目。主要內容是安貞醫院心外科醫生劉東介紹先天性心臟病基礎知識,以及如何與受助家庭、患兒、醫院溝通等,培訓對象是50名醫療幫助志愿者。

    近50家基金會披露的項目信息,大多與此類似,主要涉及項目內容、實施者、受益者等,以及部分救助效果。

    不過,無論公募還是私募基金,幾乎沒有人在發布項目信息的同時,詳細披露項目中的相關資金花費。“如果能結合項目發布資金使用情況,會更有說服力,讓我對善款的使用更有底。”在一家機關單位上班的侯女士說。

    除了在公共網站較少披露項目信息,公益慈善組織自身也缺乏信息披露平臺。程剛提供的一項統計顯示,北京全部175家基金會中,只有37%擁有官方網站,8%擁有相關網頁;而開通微博發布基金會財務、項目信息的,只有26家,僅占總數的15%。

    “希望所有公益慈善組織的人士,都能實名參與微博,發出自己的聲音,告訴大家自己在做什么公益項目,幫助了什么人,那人怎么樣了……”程剛認為,“公眾對這些更感興趣。”

    事實也確實如此。另一名曾通過微博參與發起貧困生“免費午餐”項目的人士介紹,由于全程披露項目信息、講述真實的故事和救助效果,他們在短短幾個月內就吸引上百萬人關注,已籌集了1400多萬元善款。

    專家點評

    做慈善也得有創新

    “公益項目缺乏創新的活力,這是最大的問題。”在鄧國勝教授看來,公益項目信息披露不夠還有深層的原因,“不同組織做的事情大同小異,缺乏針對性和吸引力。”對于處在起步階段的公益慈善事業來說,除了基本的財務透明,更需要進入“內容為王”的時代。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