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北大碩士生回農村老家建"立人"圖書館促教改

2011-11-17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體: ]

  

    李英強。

    

    黃侃圖書館內的閱讀場景。

    為家鄉立人

    編者按: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潘光旦曾痛陳教育的誤區,認為近代以來所謂新教育,有許多對不起青年與國家的地方,總括起來說就是,教育沒能使受教育的人做一個“人”、做一個“士”,忽略了自己的根本使命,“教育不知做人造士為何物,因而應該懺悔”。

    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的教育取得巨大進展,為青年、為國家貢獻良多。然而在根本使命這一問題上,當代教育仍有值得檢討之處。許多有識之士已展開研討,并將改良舉措付諸實踐。“立人圖書館”便是其中值得關注的一個項目。

    4年前,北京大學碩士畢業生李英強放棄大城市生活,背起行囊回到湖北農村老家。和他相伴的,還有一份扎根農村、建設鄉村圖書館的執拗理想。

    幾年過去,他在自己的家鄉和全國其他8個省份共建起了13座圖書館。他雄心勃勃,想在更多的農村地區,建立更多的圖書館。

    這些鄉村圖書館,有一個統一的名字,叫“立人”,取《論語》中“己欲立而立人”之意。李英強想通過圖書館這個平臺,“恢復人的尊嚴,發揚人的價值,幫助人成為健康的人”。

    “我相信一件事,就去行動。改變我們能夠改變的,接受我們不能夠改變的,這就是我所要做的。”這個留著山羊胡子的青年人說道,語速極快。

    每個人的家鄉都在淪陷,我們不能做點什么嗎

    初冬的一個下午,在湖北省蘄春縣這個名叫青石鎮的地方,太陽還稍有點刺眼。32歲的李英強趿拉著一雙藍色拖鞋,穿著一件淺灰色外衣,抱著自己不滿一周歲的女兒,坐在臺階上曬太陽。如果不了解他的背景,很難讓人相信,這是一個名校碩士。

    臺階前的水泥地上曬著稻谷,往前,是一條不太寬的公路。飛馳的汽車鳴笛駛過,掀起陣陣塵土。馬路另一側,是青石鎮中學。一些推著小車賣零食的小販,在等待著學生的出現。

    圖書館就在李英強的身后,一棟紅色的4層小樓。這是李英強今年才租下的,每年租金1.8萬元。擺放在門前的一塊白板上,寫著“圖書館,免費閱讀”的字樣,算是牌子。此前,他的圖書館設在中學內,不對鎮民開放。

    公路上人來人往,但沒什么人走進圖書館。

    “時間長了,就會有人進來。”年輕的父親倒是很放松,逗弄著懷中的孩子,不時笑出聲來。

    5年前一個冬日,李英強到河南農村出差。一個個村莊從火車窗外掠過,許多顯得凋敝。農村出身的他,便與同行友人談論起農村的話題。他們聊到農村的衰敗,聊到農民精神世界的荒蕪,聊到“每個人的家鄉都在淪陷”的同題系列文章。

    其時,李英強剛剛拿到碩士學位證書,在北京一家非政府組織工作,關注著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

    《每個人的家鄉都在淪陷》最初為四川一位學者所寫,在文章中他以自己所在的中學為切入點,引申到他對整個社會的擔憂。作者在文中強調:“一種向下的力量開始登場,從而抑制住了原本隨著時代而高漲的向上的力量。”

    文章引起不少人的共鳴。此后,一些人開始寫同題目文章,描寫及反思自己家鄉的“淪陷”。

    “我幾乎看過所有寫家鄉淪陷的文章。每個人的家鄉都在淪陷,我們不能做點什么嗎?”李英強說。

    家鄉對他來說,是一個親近而又遙遠的地方。自1997年離開農村老家,到外地上大學后,他就一直在城市生活。每次回到老家,他停留的時間也不會太長。

    即便是短暫的逗留,家鄉的凋敝也給他留下深刻印象。那位四川學者在文章中寫道:“我的家鄉今天充滿了……終日消耗在麻將里的人群,以及在教育者綁架之下被迫造假的孩子們。”這樣的景象,也在蘄春縣出現,也在青石鎮出現。

    李英強讀中學時,這個叫青石鎮的地方,還有幾家“有追求”的小書店,而國營的新華書店,也會賣一些“打開世界大門”的圖書。

    如今,那些小書店不見了。那個不太大的新華書店雖然仍在這個鎮子上營業,不過里面的書已經與以前有“質的不同”。在昏暗的空間里,破舊的書架上橫七豎八地擺著一些教輔材料、科技書籍等。鎮上的高中畢業生蔡小海大呼:“這些書都過時了,有誰會買?”

    小鎮上還有幾家網吧。每次回到家鄉,李英強總能發現,一些戴著紅領巾或穿著校服的孩子,出現在煙霧繚繞的網吧中,玩著各種各樣的游戲。一些游戲中,甚至還出現色情的畫面。

    上高中后,李英強來到縣城。當時縣城的人文氛圍,讓他充滿激情和想象力。那時,縣城的電影院會放映一些不錯的影片,他在那里看到過科幻大片《未來水世界》。而現今,電影院依舊在,只是已經變成了歌舞廳。

    那些他曾買到過《穆斯林的葬禮》、《白鹿原》以及《簡愛》、《悲慘世界》的書店,早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租書店。在這些租書店中,他總能看到一些學生在翻閱穿越、盜墓或者“有點色”的言情類書籍。

    “經濟的繁榮,并沒有給農村帶來精神世界的充實。”李英強說,“家鄉的淪陷包括很多方面,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淪陷。”

    那次旅程快到目的地時,李英強嚴肅地對友人說,自己想回到家鄉,為鄉民建一所圖書館。因為“一個好的圖書館,相當于一所大學”。

    “我不能逃離,也無處可逃。我是農村考出來的,我必須回到農村去。”他對友人說。

    友人一聽,當即點頭稱贊,并鼓勵他放手去做。

    此后不久,李英強就開始籌劃第一家鄉村圖書館。

  那些書,對考試可能沒有幫助,但是對人生有價值

    這棟紅色小樓的一樓,約有200平方米,沿著3面墻壁,立著一圈書架。圖書館的志愿者將書分門別類地整理好,整整齊齊地擺放在書架上。屋子中間擺放著幾張白色的書桌,桌上也散落著一些圖書。

    這些圖書,有適合小學生閱讀的,還有中學生讀物。甚至一些比較“艱深”的書,也出現在這所鄉村圖書館里。如果不是門前那些曬著的稻谷,不是公路上亂竄的母豬,乍一看,就像置身于都市中一個有品位的書店。

    立人圖書館的書目都經過精心挑選。李英強曾放言:“就藏書質量而言,如果在立人圖書館讀幾年書,會比上一般的大學強得多。”

    2006年的河南之旅一結束,李英強便開始寫建立鄉村圖書館的計劃書,并擬定圖書館的核心書目。其間,他不斷與學界朋友聯系,請他們推薦適當的書目,甚至還通過網絡征集。

    立人確定的方向,是以人文教育為主要內容,關注人的精神成長。人文(humanity),指向的是人的發現、成長和完善。綜合意義上的人文精神,意味著一個整全的“人的現代化”。

    李英強也意識到,立人要在青少年中普及一些公民常識,培養和訓練他們的人格,做公民教育的試驗者。

    最終,他擬定出適合小學生、初中生和高中生閱讀的書目,共約2000多種。

    其中小學生書目有近200種,以簡單經典的故事書為主;中學類書目,內容隨年級逐漸加深。林達《歷史深處的憂慮》系列、劉瑜《民主的細節》等,以及魯迅、胡適的書,還有錢穆、湯因比、費正清、唐德剛、張灝、葛劍雄等人的著作,都在核心書目之列。此外還包括曼昆的《經濟學原理》等。

    “書目是圖書館的靈魂。農村學校沒有城市學校條件好,但立人至少能讓農村學生讀到高品質的書。”說到這里,李英強加重了語氣。

    當年剛上大學時,面對那些侃侃而談的城里同學,他曾產生過一種強烈的“自卑感”。因為中學讀書少,一些討論,他幾乎插不上嘴。很長一段時間后,這種自卑感才淡化。

    籌劃立人鄉村圖書館時,“平等”是貫穿其中的一個意識。盡管“硬件”的城鄉平等并不現實,但李英強相信,以閱讀為主的“軟件”是可以填平鴻溝的。

    書目擬定后,他就開始著手籌款。這是最為艱難的一步。有朋友回憶,那段時間,每與李英強見面,他都像“著了魔一樣”,反復問兩個問題:靠譜不?支持不?

    第一筆收入是幫著他設計立人標識的朋友捐贈的。當聽到他的鄉村圖書館計劃后,朋友毫不猶豫地掏出300元錢。此后,李英強不斷游說,不斷有錢捐入。

    與此同時,這名北大碩士托家鄉的關系,與家鄉學校的領導溝通。他的計劃是,在學校原有的圖書館基礎上,配備自己的核心圖書;圖書管理,則由自己招募的志愿者負責。因為并不增加學校的成本,學校當即同意。

    在“普九”之時,各地的中小學都被要求設立圖書館,配備一定數目的圖書。不過,據一名初中校長說,一些農村地區的圖書館并沒有在真正意義上被使用過。另外,圖書的種類偏少,以教輔書為主,還有一些圖書則完全是“湊數的”。

    青石鎮中學的圖書館也是如此。有學校老師回憶,當時的圖書館甚至不開放。

    2007年12月底,第一座立人鄉村圖書館,在青石鎮中學內試營業,起名“黃侃圖書館”。此后,每開一個新館,大多會以當地文化名人的名字命名。近代國學大師黃侃出生于青石鎮,故以他命名。在四川巴中,則有以平民教育家和鄉村建設家晏陽初命名的立人圖書館。

    李英強為這座圖書館配備了2000種圖書,以人文、社科類為主,每種圖書各一冊。

    開館那天,天氣很冷。下課后,學生們便涌進圖書館。這個只有52個座位的圖書館,被擠得水泄不通。外面還有很多學生在等待,里面的學生一出來,就會有人擠進去。

    這種狀態持續了近一個月。為此,他不得不限制學生數量,并請人做了60個代書板,只有拿到代書板才可進入。即便如此,圖書館外經常也有學生排隊等待。

    當時蔡小海正在讀初三,有一次老師上課時,特意講到立人圖書館,鼓勵同學們多到圖書館讀書。

    “那些書,對考試可能沒有幫助,但是對人生有價值。”小海記得老師這么說過。

   

    四川巴中的晏陽初圖書館。

    鄉村教育革命,從鄉村圖書館開始

    從一開始,李英強就在探索一條教育之路。這也是立人圖書館最核心的定位。

    在一次演講中,他指出:“你看到千千萬萬的中國少年,在這個信息如此發達、學習如此多元的時代,依然以最低的效率‘被學習’;你看到數百萬的中國青年,在經歷了所謂的大學教育之后,陷入到失業、迷茫,無力于自身發展,無能于家庭社會;你看到每一個孩子,從很小的年紀,就開始被考試、被排名、被歧視、被告密、被侮辱、被消磨,你不痛心嗎?”

    因此,他希望自己能為青少年提供一條“自我學習、自我解放、自我成人”之路,讓教育回歸其本質功能,即立人。而鄉村教育革命,“當從鄉村圖書館開始”。

    這和李英強少年時期的經歷有關。在他讀小學的時候,當地幾乎無書可讀,能看到的,無非是一些評書。偶有大人們拿回一本書,他就會讀得津津有味。

    年紀大些后,他的生活態度一度消極,準備退學,還曾離家出走過10多天。走出家門后,他才發現自己內心一無所有。

    “那時覺得生活沒意義。如果我能讀到一些有品質的書,或許我就不會有退學的沖動。”李英強回憶道。

    作為對教育品質的追求,立人圖書館開展了一系列活動:閱讀課、手工課、電影欣賞、講座、冬令營、夏令營等。李英強理想中的鄉村圖書館,不僅是一個學習中心、教育基地,還是一個文化中心、精神家園,并且還將成為一個交流中心和公共平臺——人們從這里不但是索取,還給予,更重要的是交流,圖書館成為鄉村公共生活的一個新的開始。

    2008年,李英強在圖書館內開設“中學經濟學”。每次開課,總有數十人前來聽講。

    蔡小海就是他的忠實聽眾,幾乎每次都到。在課上,小海學到了一些經濟學常識,并且還學會用這些知識分析經濟事件。

    上高中后,他和幾個同學認為學校強制給學生訂奶的做法不對,便一起調查,一起分析,最后得出結論,認為學校有“壟斷”之嫌,并將分析發表在自己創辦的學生報紙上。報紙一出,引起“全校震動”,最后學校取消給學生訂奶。一時間,他們幾個被同學們奉為“英雄”。

    “要是沒有圖書館這個平臺,我們也做不到這一步。”蔡小海笑著說。

    像這樣的調查分析還有不少。比如學校的垃圾處理問題、鐵柵欄的成本問題、學校的掃帚為什么比家里的壞得快,等等。

    借助圖書館這個平臺,蔡小海認識了很多校內外的朋友。周末休息時,一些人會跟隨小海,到圖書館讀書。

    小海和另外一所學校的學生小偉認識后,兩人經常在圖書館展開討論。

    “你們為什么不把這些問題寫出來?”李英強啟發他們。

    兩人興致很高,召集了一些朋友,開始深入討論一些社會上發生的事情,還成立一個編輯部,籌劃辦一份報紙。不久后,小海出資200元錢,買了一臺舊電腦。

    第一期報紙出來了,叫《一代人》。一位學者看了其發刊詞后,直呼“寫得老道”。他們先后出了4期報紙,直到這個團隊在高考后各奔東西。

    有一次,為了想刊登經濟學家茅于軾的一篇文章,蔡小海輾轉找到其電話。通過電話,他說了自己的想法,茅于軾當即同意。幾天后,小海還收到茅于軾寄給這個編輯部的500元錢以及數本他寫的《生活中的經濟學》。

    近幾年,網絡開始沖擊到這個距離縣城近30公里的鎮子。李英強曾看過一篇分析少年人沉迷于網絡游戲的文章。看后他明白了一點,孩子們沉迷于網絡游戲,沉迷于虛擬世界中的聊天兒,其實是教育之病引發的天然反抗。

    為此,李英強更加注重通過圖書館和專門的閱讀課之間的互動來培養學生們的閱讀興趣。

    青石鎮現在仍有幾家網吧,時常可看到一些孩子的身影。對此,李英強淡淡一笑:“圖書館至少給他們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

    在一次夏令營中,李英強組織過一場辯論賽,參加者是北京大學的7名本科生和蘄春的一些高中生。他觀察到,在辯論賽上,這些高中生個個表現得“很自信”,“反駁很有力”。

    辯論賽結束后,有高中生對他說:“我們并不比大學生差。”

    立人圖書館對鄉村教師的觸動也很大。黃侃圖書館開館時,李英強邀請北京的幾位學者到青石鎮與師生交流。當地一名老師至今仍記得當時一位學者的話:即使在現有的鄉村教育體制下,中學老師也能有所作為。

      想起家鄉的時候能夠想起圖書館這個溫暖的所在

    一個星期天的下午,一些學生陸陸續續走進這座圖書館。這是圖書館最熱鬧的時刻。回家的學生開始返校,來早了,就到圖書館看看書。

    他們或在書架上選書,或在桌前看書,有幾人還低聲地討論著什么。圖書館有幾名專職義工,但他們幾乎不去打擾這些孩子們。

    一個上小學四年級的女生問道:“叔叔,這個圖書館會一直開下去嗎?”

    旁邊一名志愿者回答她:“會的,一直開放,你想什么時候來就什么時候來。”

    小女孩不是本地人。她的父母在青石鎮打工,她便跟隨父母到這里讀小學。立人圖書館在校外開放后,她經常到這里讀書,尤愛看漫畫和繪本。她說自己常常想象,如果有法力,就會幫助窮人做很多很多事情。

    而在之前,小女孩說,自己除了課本外,幾乎沒書可讀。每天天一黑,她就只得一個人呆在家中,不是寫作業,就是看電視。

    她甚至連玩伴都沒有。冬天黑得早,天一黑下來,鎮子上的人似乎停止了活動,除了馬路上飛馳的汽車,幾乎看不到人的蹤跡。

    還有兩個小男孩,每天天一擦黑,他們就結伴出現在圖書館中。他們并不喜歡看書,當被問起為什么喜歡到這里玩時,兩人的回答是“沒地方玩”。

    這一點,李英強也看在眼里。“生活本可以是豐富和燦爛的,然而大部分人都是單向度的,向著一個方向努力,因此也不知道什么是豐富什么是燦爛。”

    因此他鼓勵志愿者多開一些興趣課,從而讓立人圖書館“看得見、摸得著”,“不是天邊一朵云,而是落在地上的雨水”。

    志愿者小婷開了一門手工課。10多個女孩子,跟著她學編手鏈。女孩們竊竊私語,不時還發出陣陣笑聲。過幾天,小婷就要離開,兩個小女孩還分別送了她禮物。

    休息日的晚上,圖書館還會放電影。這天放的是《音樂之聲》,英文原版的,可一些孩子還是看得津津有味。

    不過,一些家長并不買賬。一個孩子經常到圖書館讀書,父親不同意,總是把孩子拉回家。孩子不愿回去,父親就說:“光看這些書有什么用?考不上大學,你讀再多的書還不是農民?”孩子只好順從地跟著他回家。

    志愿者看到這樣的事情發生過多次后,很不解:“讀書明明是一件好事,為什么家長們不愿意孩子們讀書?”

    后來,他們到一些同學家中做家訪。在給家長們講了一大堆讀書的道理后,對方一句話就駁回來:“到圖書館,能不能考上大學?”

    當然,也有一些家長接受了志愿者的意見,不再強硬地拖孩子回家。晚上下自習后,一些孩子甚至在圖書館逗留到晚9點過。而第二天早晨4點過,他們就要起床,準備上學。

    在這個偏僻的鄉村中學,學生每天用在課內學習的時間達到10多個小時。

    即使在雙休日,高年級的學生仍被要求有一天在校學習。“我們就像一個個不需要休息的機器一樣。”一名初三學生說。

    高三畢業后,蔡小海沒考上大學。他到外地打工,“每天掙200元”。打工期間,他一直和青石鎮的圖書館保持著聯系。終于有一天,他跑了回來,并住在圖書館中,準備來年再考。偶爾,他也給志愿者們做飯。

    “在外打工的那段時間,我經常問自己一個問題:打工就是我的生活嗎?每問自己一次,我就否定一次。我很痛苦,所以就回來了。”這個唇角剛長出胡茬的年輕人說。

    這也正應了李英強所說的:“如果可能的話,圖書館成為一些人的精神家園,當他從鄉村外出四處漂泊,想起家鄉的時候能夠想起圖書館這個溫暖的所在。”

    為讓更多的人感受到圖書館的“溫暖”,李英強將圖書館開到更多的鄉村,希望更多的村民走進來。

    時至今日,13座立人圖書館已在湖北、河南、四川、云南、河北、江西、山西、重慶、陜西等地的鄉鎮或縣城扎根,辦理有效借書證2000余個,覆蓋人群達到數萬人。

    一個讀者,就是一棵蘋果樹

    11月上旬一個星期天的晚上,李英強坐了近一個小時的公交車,從蘄春縣城的黃侃圖書館分館回到青石鎮。

    圖書館里空蕩蕩的,一片寂靜。他一進門就興高采烈地對在場的志愿者說:“今天很有收獲,有一個女生看了一下午書。”

    大家面面相覷,隨后哈哈大笑。李英強也跟著笑起來。有志愿者說,自己也培養了幾名讀者,也應該高興。

    “培養讀者很難。只要我們堅持,相信會有不少人來讀書的。馬丁·路德曾說過:即使明天就是世界末日,我也會選擇在今天出門,種下一棵蘋果樹。”李英強開始給大家打氣。

    縣城的圖書館開了有一陣子了。前幾個星期,幾乎無人問津。即便如此,他們也堅持在休息日開門。

    吃過晚飯后,李英強照例躲進房間,通過網絡和外界聯系。他得募集更多的錢,還得招聘更多的志愿者。同時,他還要一遍一遍地傳播他的理念。立人圖書館越建越多,錢和人成為李英強頭痛的事情。

    他曾寫道:“林中兩條路,我們選擇了人煙稀少的小徑。不被社會時髦的潮流裹挾,不被已知未知的困難嚇倒,我們選擇,我們承擔,我們熱愛,我們享受。”

    其他志愿者也各行其是。一部分到一樓,等待著讀者的到來,另外兩人則在二樓忙活。二樓準備再辦一個閱覽室,書架的材料已經買來了,志愿者們得自己組裝。

    來這里的志愿者,每個人都懷揣著一分理想。

    一名志愿者,在回答“我為什么來立人”的問題時寫道:“我只希望這些十三四歲的孩子能多看一些書、開闊眼界、長長見識;只希望在他們畢業后、踏入社會前,思維里面不出現或少出現外出打工是他們唯一的選擇;只希望10年后他們在對自己的孩子講起美麗的校園的時候,不要說那是‘豬圈’。”

    志愿者王一夏,碩士研究生沒讀完,就申請到立人圖書館工作。她的理由很簡單,只為做一份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志愿者尹虹,剛剛辦完離職手續,在廣州,她的月薪是3萬元。志愿者阿良,原為一家飛機制造廠的工作人員,收入也不菲。還有志愿者三炮、小張、小婷、阿飛、小樹等,每個人身上都有故事。

    志愿者的這些行為,也常常感動著李英強。他將這個團隊的生活,看作是“生活在真實之中的生活”,是一種“‘在人間’的生活”。在這種生活中,“信任、友誼和愛,充盈其間”。

    青石鎮人依舊在按自己的節奏生活,一些人出門打工,一些人沒事打打麻將,一些人喝酒作樂,還有一些人鉆進網吧……白天的公路上依舊一片繁忙,依舊有豬在亂竄。圖書館對面那些閑聊的村民,始終沒有走進過圖書館。

    有志愿者著急,“恨不得把他們一個個拉進來”。但李英強總說:“改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圖書館在這個地方存在,就是意義。”

    只要他有空,還是會坐在門前的臺階上,抱著孩子曬太陽。

    小女兒不知為何笑了,李英強也被帶笑了。他把女兒舉到面前,用額頭碰碰她的額頭。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