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聚焦2012年自主招生:自主招生要招什么人?

2011-11-23  來源:光明日報
[字體: ]

   搶生源還是選偏才?改變一考定終身還是加重學生負擔?“北約”和“華約”等聯盟考試是否會成為小高考?……自主招生政策實行以來,一直受到社會公眾的高度關注。2012年各校招生方案陸續出臺中,新一輪熱議又起。相比以往,今年各校招生政策共同的特點是更加注重促進社會公平。

    “寒門學子”成名校自主招生關鍵詞

    清華大學前不久公布2012年自主招生新政策——“新百年計劃”,這項計劃包括“自強計劃”、“拔尖計劃”和“領軍計劃”,其中“自強計劃”面向長期學習、生活在農村地區、邊遠貧困地區或民族地區的高中畢業生。

    雖然三個分項計劃各有側重,但是外界普遍將注意力集中于“自強計劃”,有媒體說,這一政策將“成就”寒門學子。

    中國人民大學2012年的自主招生新政亮點也是關注經濟貧困學子的“圓夢計劃”。“圓夢計劃”的招生對象是在縣及縣以下地區學校就讀、學習成績優秀或具有某方面培養潛能的應屆農村高中畢業生,由中學校長實名向中國人民大學推薦,或者自薦。由中國人民大學進行審核,審核時,將對與人大簽有省校、市校共建協議的省、市所屬中學和中西部及欠發達地區的中學適當傾斜。被推薦的考生原則上要求平時成績排名為所在中學的前10%且家庭中三代之內無大學生的農村戶籍學生。

    “三代無大學生”迅速成為新聞熱點,不管公眾如何議論,中國人民大學自主招生向偏遠地區和貧困家庭傾斜的態度是明確的。

    各校的新政尚在陸續出臺之中,毫無疑問的是,促進公平成為今年高校自主招生的關鍵詞之一。

  公平與選優,“魚與熊掌”的困惑

    “偏遠地區的孩子雖然在基礎教育階段沒有享受更多的優質教育資源,但他們一貫自強的精神和通過努力達到的德才兼備,同樣滿足了清華選才的基本條件,所以清華希望在進入大學的時候,能夠給予他們更多的機會支持,助他們展翅高飛。”清華大學招辦主任于涵說。

    入選清華大學“自強計劃”的學生將在高考中享受30至60分加分,這在一分隔開數百人的高考中,意味著將獲得明顯優勢。

    2012年,高校自主招生不約而同注重公平,一方面和之前社會輿論呼吁寒門學子在大學中的比例越來越少有關,另一方面,也是高校自主招生進一步發展的表現。

    我國2003年開始實施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的改革,近10年來,實施自主招生的學校越來越多。伴隨著招生總量的擴大,每年新政策不斷被熱炒,自主招生的受關注度和影響力越來越大。其中最顯著的莫過于“聯盟”。

    2010年,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5所大學首次實行自主招生“五校聯考”,統一命題,考試成績共享并互相承認。2010年底,中國人民大學和浙江大學宣布加入“五校聯考”,形成“七校聯考”(即“華約”)。同年,北京大學聯合北京師范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等組成13所學校參加的自主招生考試“聯盟”(“北約”),加上北京理工大學、天津大學等8所理工學科高校的“聯盟”,國內形成了自主招生考試的三大“聯盟”。

    高校認為聯盟考試避免學子趕考,是一個趨勢,但是公眾憂慮這會不會成為“小高考”。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續梅在聯盟剛形成時表示,高校自主招生設計的初衷是在普通高考之外開辟一條新的途徑和渠道,體現高考多樣標準的評價取向,使高校能夠把那些學有所長、某個方面很有特長或綜合素質很全面的優秀學生選拔上來,不會成為“小高考”。但是,從網絡上鋪天蓋地的聯盟培訓班廣告看來,一個多樣化選才的方式演變為新版本的應試教育不是沒有可能。據記者了解,為了更多的學生考進名校,不少中學都在暗地里辦聯盟考試的培訓班,家長紛紛帶孩子前往。

   政策多變 考生“找不到北”

    前不久,網絡傳聞教育部將取消自主招生聯盟,但據記者向各校了解,今年聯考仍將按照計劃進行,不會取消,但是聯盟也不再擴大。高校自發的聯盟“不再擴大”使自主招生的未來走向變得頗為微妙。

    雖然考試仍然照常,但是各種網絡傳言足以令學生家長恐慌,“如果聯盟真要取消,也太隨意了吧,政策才執行多久!”一位家長說,這位家長的孩子正在上某個聯盟的培訓班。

    這位家長的恐慌來自于數年來自主招生考試“政策多變”的不爭事實。

    比如北京大學,2009年將5%的自主招生比例提高到10%,2010年首推“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2011年,又出臺“校長實名推薦”遴選細則,其中新增“不孝敬父母不能推薦”條款。清華大學也先后調整筆試政策、創建多校聯考、推出“新百年計劃”等……實際上,各校均是如此,年年有新意,有變化。

    從最初作為選偏才、怪才的高考補充方式,到今年致力于社會公平,加上聯盟考試的從無到有,再從有到“不再擴大”,自主招生政策本身在不斷調整中,也導致了不斷的搖擺。明年的自主招生政策會是什么?家長們都在關注。

    受高校自主招生政策頻繁變化影響最大的是備考學子,學生們掌握不住高校招生的風向標,不可避免地會迷茫,不知道該如何備考。從而“他們會很自然地對整體的招生制度產生抵觸情緒,并逐漸懷疑變化背后是不是有什么貓膩”,內蒙古自治區某縣級中學的一位高中語文老師說。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對媒體坦言,缺乏長遠考慮就制定政策,當問題出現又匆忙修改,這種令人遺憾的變化在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制定過程中屢見不鮮。

    2010年,上海市一家機構的市民調查顯示,83%的市民害怕自主招生政策的多變遭遇“權錢交易和暗箱操作”。

    諸多討論都顯示,自主招生政策近10年來一直伴隨著公眾的狐疑,未來要獲得完全的信任,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同時,對于怎樣的自主招生政策才符合我國國情,公眾也有不同看法。

    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曾說:“大學自主招生應當‘按圖索驥’,而不是‘撒網捕魚’,自主招生應重點考察報考者的興趣志向、專業態度、培養潛質和獻身精神,適當兼顧學科基礎。”

    一位高校的副校長則告訴記者,自主招生應該將重點放在特殊人才的延攬上。比如地質、探礦、石油、農業推廣、農村教師、鄉村醫生等國家急需而人們不太愿意從事的艱苦專業,或者冷門的基礎學科專業,如哲學、歷史、天文學、考古學等,或者需要特殊天賦或才能的專業,如數學、文學、藝術、體育等。不應該把全部專業都拿出來搞自主招生,尤其是熱門專業,那樣會增加學生的負擔,也會破壞教育公平。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