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宣教 > 正文

我為什么這樣逼孩子 家長要擺脫教育焦慮

2011-11-16  來源:人民日報
[字體: ]

  “自身已很難再有發展,孩子是全部的希望”

    黃珊與老公都不是北京本地人,在北京打拼近10年,為了能讓7歲的女兒接受好的教育,他們舍棄了很多。家距學校太遠,他們先買了車,又就近租了房,夫妻倆每月共有15000元左右的收入,除了日常的生活開銷,近8000塊都花在了孩子身上。

    “花在孩子身上的錢其實完全不必那么多,自己享受一下多好啊,但是為了孩子可以適應將來的發展,以后有個好的未來,我不得不放棄。”

    在黃珊的包里,永遠都會帶著一張課程表,上面密密麻麻地記錄著孩子課外班的時間地點。

    這位34歲的媽媽,目前是一家廣告公司的職員。“我自身已經很難再有什么發展了,現在孩子就是我的全部希望。”

    于是,帶孩子趕場上課外輔導班成了她一項比工作還重要的內容。“除了周一,別的時間我都需要帶孩子去上課外班。” 比如,每周二到周五,孩子都要上課外的數學和英語輔導班。

    孩子的學習效果如何呢?

    剛開始,孩子還興高采烈,說是再去學校上課,能輕松回答出老師的所有問題。但是后來隨著輔導班難度加大,孩子對學校講的失去了興趣,認為太容易,不想學。作為家長,黃珊非常矛盾,逼孩子又不忍心,不去管又怕這樣下去對孩子不好。

    但是,看著別的孩子都是這樣學,黃珊也不得不下定決心,“我孩子也必須這樣。從小養成吃苦的習慣,長大了對她也有好處。”

    “不想加壓,但孩子主動要求,挺糾結”

    寧寧的爸媽都是教師,在北京海淀區某中學任教,孩子在海淀的一所重點中學上初二。在很多人看來,這很值得羨慕,至少在家庭教育和孩子上學問題上能夠比其他家庭有優勢。

    作為教師,寧寧媽媽說:“其實我并不看重孩子的名次。”

    寧寧爸爸也擔心,“過重的學習壓力會造成自信心不足、心胸狹隘的性格,同時對孩子能力的養成不利。”

    可是,寧寧卻很擔心考試排名,每次排名靠后了,他都會覺得很丟人。目前學校課程很緊,孩子幾乎沒時間做別的,于是考試成績成了孩子們認為是最重要的事,也是最能影響孩子自信心的事。為了能夠保持優秀的成績,孩子甚至主動提出借助課外輔導來提高學習成績。

    寧寧媽說:“我并不贊成找課外輔導,成績想優秀就要找輔導,長此以往,孩子很可能會缺乏獨立戰勝困難的信心,缺乏執著的韌性,進入社會后,更容易在遇到各種困難時受挫。我們都想給孩子足夠的成長時間和空間,鼓勵孩子努力、獨自成長,而不是一遇到困難就去尋求外力幫助。”

    她的說法得到寧寧爸爸的贊同:“未來社會需要的是全方位的人才,學校的培養主要與智力有關,把大部分時間花在這種模式化的教學上,孩子將來的情商、逆商、德商、心商去哪找呢?”

    然而,孩子要取得更好的成績,參加課外輔導,這似乎也不是無理要求,做家長的怎么辦呢?面對孩子的要求,寧寧的爸爸媽媽“挺糾結”。

    “我替孩子選擇了屈服”

    “孩子,我了解你的渴望,理解你的心情,然而現實讓我們不能放松。調整心態,提高效率!自己擠出時間玩吧!”豆豆媽媽這樣跟孩子說。

    豆豆媽媽說:“我不是一個面對現實敢拿孩子將來做賭注的媽媽,也不是一個特立獨行有自己明確而執著的教育方法的媽媽,當小升初的洪流襲來,當升學壓力大山般壓來時,我替孩子選擇了接受,選擇了屈服。”

    眼看著孩子兩個月后就要面臨小升初的抽測,三四個月后就要升入六年級,一年零兩個月后就要小升初……豆豆媽急死了,只有一個方法:給孩子報了一堆課外輔導班,讓孩子努力加油。

    “其實我也不想做這樣的決定。自從報名參加輔導班后,孩子的悲慘生活開始了,每天除了正常上學外,還要上一堆的課外班,周末更別說了,奔波于各個培訓學校。”豆豆媽說。

    其實孩子有多累,作家長的都看在眼里,他們也很心疼。可是豆豆媽媽也很無奈:有的家庭可以選擇送孩子出國,有的家庭的孩子不愁未來的工作,但是她家只有這一種辦法,不去逼孩子怎么辦?“我也希望孩子能夠全面發展,有淡泊明志的情懷,積極樂觀、堅持不懈的態度,但是當前必須先讓他考上一所好學校。”

   淮安

    孩子賴床不起 父親怒而報警【新聞背景】

    本報南京11月14日電 (記者姚雪青)幾天前,江蘇省淮安市區一名初三學生因賴床不起,他的父親情急之下便撥打報警電話,請派出所民警前來幫忙。

    據了解,當天早晨6:20左右,淮安市健康路派出所的值班民警接到一居民報警電話,稱已經到了兒子平時起床時間,可他想盡了各種辦法都沒有說服兒子起床,只好請民警幫忙。

    民警來到報警人所居住的市中心某小區家里時,小孩見到了民警就急忙“告狀”,稱他的父親還沒有到起床時間就掀他被子拽他起床,想要父親道歉。

    這位家長稱,14歲的兒子是該市某重點中學初三學生,每天早上都是他負責叫兒子起床。可當天早晨,當他像往常一樣來喊兒子起床時,兒子一會兒說喊早了,一會兒又說天太冷,就是不愿意起。眼看上學快要遲到了,著急的父親便掀開被子想強制兒子起床。誰知道兒子的犟脾氣也上來了,跳起來站在床上跟他大吵大鬧,就是不穿衣服。兩人吵得不可開交,甚至還動起手來。家長在情急之下撥打了110報警電話。

    出警的民警向記者介紹說,由于父子雙方各執一詞、互不讓步,而且上學也已經遲到,便只好將他們都帶回派出所進行疏導。隨后,孩子的母親聞訊也從單位趕到派出所,對這對父子進行勸解。直到上午10點多,孩子才在母親的陪同下離開派出所前往學校。

    據民警說,從這對父子的談話中,可以看出處于升學階段的孩子平時承受著較重的學習負擔,周末可能還要參加補習班,心理壓力較大。

    相關人士建議,家長在教育子女方面要注意好方式方法,否則可能會出現適得其反的效果。

    別把你的夢想強加給孩子【專家支招】

    家長要擺脫教育焦慮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孫宏艷:家長特別擔心孩子的全面發展,總是想去預防或者提前解決孩子將來成長中可能遇到的困難,這會帶來一定的焦慮。

    另一方面,很多家長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自己當年沒有達成的目標也會寄望于孩子。可控制孩子不可能那么容易,會有很多不可控因素。

    自身的焦慮、希望的寄托,加上攀比的心態共同組成了家長的“愁”。

    有幾個方法可以減輕這種“愁”。

    首先,調整心態,積極面對。畢竟只有少部分人的成績能進入班級前列,家長要認識到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發現孩子的優點。

    其次,建立平等的代際關系。關系大于教育,家長應該學會了解孩子的需求,更好地溝通。

    再次,轉變觀念。家長應該學習孩子成長的教育規律,用科學的方法培養孩子的自信、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

    幸福莫跟分數掛鉤

    上海交通大學心理咨詢中心副教授劉曄萍:一位學生能不能教好,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

    幼兒園、小學階段的孩子,第一件事情應該是玩耍。如果對于玩耍,家長能夠做很好的設計,對孩子來說,也是學習。比如,在玩耍中,家長可以教孩子如何觀察、如何提高動手能力,也能引導孩子帶領周圍的孩子一起玩,培養團隊管理能力和人格魅力。這個過程的訓練,和成績無關。

    只是現在,從小學到大學,評價教育的標準,都是考試的分數。成績的好壞,成為學生成功與否的代名詞。按照這個邏輯,孩子的幸福感便也和分數的高低掛起鉤來。

    家長首先要教給孩子的是做人、做事,而不是成為一個被成績決定的人。

    別老跟最優秀的比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博士、教授 沃建中:對于孩子的培養,我覺得至少有以下4方面值得引起老師和家長的重視。

    第一,家長和老師要引導孩子尋找自己未來的目標。

    第二,要更多地給孩子自信。孩子的自信來自于家長的鼓勵。如果孩子考試考得不太好,家長不要一味批評。如果孩子做得不錯,有進步,要多鼓勵。家長要引導孩子縱向比,而不是橫向比,別一味把自己的孩子和優秀的孩子比。

    第三,要給孩子更多決策的空間。有時即使決策是錯的,也該讓孩子去嘗試。

    第四,從學校來講,要做好因材施教。課堂教育目標應該放在成績中下生身上,讓學生整體能跟上老師的節奏。有很多實驗證實,這樣做,開始課程進度可能會慢一點,慢慢地原本跟不上的學生就跟得上了。老師應該相信:任何人都具有學習的能力,能夠學好基本的課程。

   童年過了哪里尋找【孩子說】

    @寧寧:小學的時候我很喜歡家。現在我更喜歡學校。

    @汀汀:難道我每天只能學習不能干別的?讓我成為書呆子,是吧?

    @達遠:我要自己狠狠地悶幾腳足球!

    @小山山:我知道抽測的重要性,我也知道小升初的形勢嚴峻,可是我還知道童年時光一去不復返,長大后去哪里找呀!

    身陷其中無能為力【家長說】

    @家長:教育環境有多殘酷?但凡有孩子的人都能或多或少地體會一些,然而身陷其中,難以超脫。

    @一位母親:都說希望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早6點30分出門,回家吃過飯休息一小會,做作業復習直到10點30分睡覺。德智體美勞,哪一項不重要,只會x+y,其它幾項都欠缺,怎么行?我們小時的教育,比現在更真實……真的希望孩子快樂,我無能為力。

    @中學生家長:我的孩子很善良,愛幫助人,對問題有自己的看法,又有生活自理、做事的能力,就是不愿讀死書,成績不好,在學校是老師眼里的差學生。當前的中考、以后的高考,對他可能都是打擊,難道這樣的好孩子就沒有出路?

    家長負有很大責任【網友說】

    @欣穎:孩子苦,別老往別的方面上去說三道四,其實家長有很大的責任,怪就怪“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問題出在家長。如果都不去參加課外輔導班,那些輔導機構不就沒事做了嗎?我的孩子就從來不參加任何輔導班。

    @ 冷眼:跟風地給孩子報特長班、補課。孩子們一個個小臉蠟黃,小小年紀戴著眼鏡,佝僂著背著20多斤的書包每天兩頭不見太陽地穿梭于學校與家之間。我想如果是我也煩透了。

    @ 何忠平:把孩子們靈性都給扼殺了,變成沒有激情的書呆子,對學習充滿厭倦,長此以往,孩子們的創造性、發散性沒有了,民族未來的出路在哪里?

    @ 小李飛刀:教育機制本身就存在問題,老師、家長和孩子都是受害者,社會上存在著一股浮躁的情緒,不知道培養出那么多書呆子有什么用,悲哀啊!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