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中國概念股命途多舛,做空浪潮一波接一波,2011年儼然成為中概股“獵殺季”。大規模的做空浪潮遠非中概股自身問題所能解釋,全國工商聯并購公會、國浩律師事務所聯合發布的一份關于《在美中概企業問題分析及退市轉板策略》調查分析報告顯示,中概股集體遭遇“誠信危機”,做空幕后有推手。
40余家中概股遭停牌、退市
從2010年中國概念股海外遭遇做空開始,經過初期試探、中期小規模襲擊和后期大規模獵殺等一系列行動,大規模做空中概股浪潮最終形成。截至2011年11月12日,在美國三大主板市場上的中概股總數,從2010年6月保有數近270家,滑落至223家,其中處于退市邊緣的中概股數量呈加速增長趨勢。
境外機構做空中概股并非近兩年才出現。全國工商聯并購公會執行會長費國平說,早在2006年2月,香櫞公司就曾對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科技發展集團發出研究報告并開始嘗試做空中概股。但那時市場宏觀面不支持,中概股被集體看好,只憑一家研究機構的力量難以興風作浪。
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初期試探變成了小規模襲擊。歐債、美債危機的發生使市場情況急轉直下,這為做空中概股提供了客觀條件。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在2010年3和4月分別發出信號,調查通過反向收購轉板上市企業財務問題和審計機構,并在此后數次提出針對中國概念股的質疑。
惡化的市場環境再加上監管層的不斷表態,使做空中概股的時機日漸成熟。兩個多月后,在2010年6月28日,剛剛成立的渾水公司即發布了關于東方紙業的強力賣空建議研究報告,東方紙業股價三天之內下跌38.9%。此后,綠諾科技承認存在造假,非反向收購上市的東南融通也遭到質疑并停牌。
對普通投資者來說,最好的措施就是避險。在大量拋售壓力下,做空浪潮愈演愈烈。報告顯示,從2010年6月底到2011年11月12日,遭遇停牌退市的中概企業總數達到42家,其中,28家被勒令退市,6家主動完成了私有化退市,1家退回OTCBB場外市場交易,1家因破產而退市,另有6家企業的股票被停牌至今。
做空中概股有規律可循
大規模的做空讓中概股損失慘重。將近四分之一的中概企業,遭到不同程度的財務質疑,使得整個中概股版塊陷入了史無前例的危機。有知情人士透露,在被做空前,被質疑的中國公司曾遭陌生人的窺探及盤查。隨著危機的蔓延,做空中概股的幕后“推手”逐漸清晰。
費國平說,經過統計得出,被做空的中概股通常滿足幾個條件。首先是高市盈率。被做空的中概企業無一不是曾經位居漲幅榜排名靠前的企業。此外,被做空的中概股普遍市值較小,在今年10月底前除東南融通外都是處于5000萬-5億美元市值之間。第三,存在套利空間。近期股價2美元以下的中概企業達80余家,從做空來講,已沒多大空間,因此近期獵殺的對象也轉為奇虎360和分眾等股價較高的企業。
追溯做空中概股脈絡,擱架式增發(RDO)是其中的關鍵事件。據報告分析,RDO增發方式自2008年興起,簡單地說就是擬增發上市公司先去SEC注冊登記一批價值既定的可直接交易股票,然后自由選擇時間以較低的折扣配售,并配以認購權證。采用這種增發方式可以在市場低迷時募集到資金。
由于向SEC申請注冊后,股票立即可以交易,會導致認購方常常在配售前,就選擇做空該股票,然后在認購的當天就用認購來的新股平倉套利。
報告顯示,在遭遇質疑和做空的企業中,有23家企業在被公開獵殺之前實施了擱架式增發。鑒于此種增發方式存在的巨大套利空間,這23家企業也無一例外地吸引了空方勢力以匿名認購方的名義集中介入。市值、流動性、套利空間及套利時機,成了二級市場空方勢力選擇獵殺目標時的重要考量,也成為受獵殺中概企業的主要共性。因而本輪中概股危機,絕非用簡單的“誠信危機”一句話可以帶過。
盡管近來獵殺都轉向知名企業,但被篩選的獵殺對象仍躲不出這些規律。“做空機構都在尋找當期的軟柿子捏”,費國平說。
堅守、離別、回家還是頹廢?
將近四分之一的中概企業,遭到不同程度的財務質疑,使得整個中概股版塊陷入了史無前例的危機。面對做空浪潮,中概股并沒有坐以待斃,紛紛采取措施自救。2011年至今,為保證自身利益,中國企業三次掀起回購高潮。
今年3月,先后有7家前期股價表現不佳的中國企業宣布啟動回購計劃,擬回購總規模達3.3億美元,掀起了中概股的首輪“回購潮”。第二次“回購潮”出現在6月,16家中國企業先后宣布其股份回購計劃,合計金額達到4.6億美元。10月17日,盛大網絡CEO陳天橋宣布了一項估值約7.36億美元的私有化計劃,將中概股的回購勢頭推向高潮。
費國平等專家認為,經過做空浪潮洗禮的中概股,已經顯露出四種格局:堅守、離別、回家、頹廢。
“美國資本市場作為全球最受歡迎的市場之一,不僅在高科技等板塊具有優勢,而且由于退市、轉板成本高以及可選擇性較少,堅守成為一些企業必然的選擇。”費國平說。不過,計劃繼續堅守陣地的中概企業,以及未來計劃繼續海外上市融資的企業,可能需要謹慎考慮自己信息交互能力、成本承受能力、企業和行業的成長能力及風險預測和控制能力。
以私有化的方式“離別”是另一種選擇。私有化通常指上市公司大股東回購該公司所有流通股,從而取消上市資格,讓上市公司變成非上市公司。并購公會跨境并購委員會主任徐翌成表示,公司“私有化”的過程會吸引更多投行加入。
除了上述兩種方式,有些中概股正在醞釀返回A股。并購公會上市公司并購重組委員會主任單俊寶表示,返回A股需要重組海外相關權益,拆除海外架構,只要實際控制人沒有發生變化,則可回歸A股,無論在時間上,還是在制度上都沒有障礙。如果實際控制人發生變化,則需要按照A股的規定等待時間。
最后一種沒有選擇的選擇是頹廢,這是企業最不愿意看到的結果。不過,i美股分析師鐘日昕認為,通過做空風潮,最終中國企業積累了與華爾街投行打交道的經驗,促使公司加強自身治理。同時,一些公司的淘汰出局也有利于提高中國概念股的整體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