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發布的太湖水環境質量各項指標顯示,2011年,面對60年一遇的干旱,太湖水質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
那么,太湖水質經受住考驗,靠的是什么?
靠科學的應急,完善應急體系,時刻盯緊水質;靠有力的舉措,提高區域標準,分解治理任務;靠清醒的認識,面對成績找不足,落實政策措施,出臺考核辦法。
應急防控
時刻擰緊水質安全閥
記者在無錫楊灣藻水分離站的二樓指揮控制室大屏幕上看到,一個綠色的小圓球正在不停轉動。
原來,這是安裝在太湖某個監測點的水質傳感器正在報警。屏幕上顯示,兩三艘打撈船很快就開始作業,迅速打撈藍藻。
正是有了這種快速、高效的應急防控體系,太湖的“一舉一動”才能被牢牢盯住。
2011年,面對60年不遇的干旱,江蘇實施長時間不間斷調水引流,累計調引江水32億立方米、入湖16億立方米,相當于抬高太湖水位0.7米。
為確保飲用水安全,太湖流域各地加強水源地保護,不斷改進制水工藝,先后建成投運南泉、錫東等水廠預處理、深度處理工程,實現安全供水4億多噸。
清淤撈藻的深入開展,對防范湖泛大面積發生起到了積極作用。人工打撈升級為機械化打撈,逐步形成了“超前預警、專業化隊伍、機械化打撈、工廠化處理、資源化利用”的藍藻打撈體系。
在環境執法的過程中,環太湖流域注重將應急執法常態化。
從執法區域看,覆蓋了太湖重點湖區、重點飲用水水源地、重點入湖河流及重要調水通道;
從監管對象看,覆蓋了化工、印染等重點行業及流域內全部集中式污水處理廠;
從執法密集程度看,省市縣三級聯動,形成了地毯式、不間斷的高壓態勢;
從執法監管形式看,推出了一系列創新舉措,建立了突擊檢查、飛行檢查常態化機制。
長效治理
太湖治理常態化
江蘇省治太的一大特色就是應急防控與長效治理相結合,在做好應急防控的同時,將太湖治理常態化。
目前,太湖流域已建成12個區域供水工程,蘇南大部分城市建成了第二水源或備用水源,實現了“雙源供水、雙重保障”。
提升治污能力。新建污水收集主管網1.3萬多公里,流域累計建成污水處理廠235座,太湖地區在全省率先實現了建制鎮污水處理設施、區域供水和生活垃圾轉運處理“三個全覆蓋”。
狠抓工業點源與農業面源治理,提高準入門檻,累計關閉化工企業3400余家,限期治理或停產整治1000多家。
在長效治理中,“控源截污”是重要一環。隨著《太湖流域城鎮污水處理廠主要污染物排放限值》等地方標準的執行,新一輪提標改造攻堅戰在沿湖各地打響。
目前,太湖流域169座城鎮污水處理廠全部實現了“一級A”提標改造,江蘇省太湖流域成為全國首個整體率先達到“一級A”標準的區域。
同時,江蘇省還率先實施了更為嚴格的印染、化工、造紙、鋼鐵、電鍍、食品制造六大行業新標準,新標準已與發達國家最嚴格的標準相當。
目前,太湖流域六大行業排放的廢水、化學需氧量、氨氮總量,分別占工業排放總量的89.8%、81%、79.2%。有關專家介紹說,六大行業實施提標改造后,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將會大幅降低。
據測算,印染行業可削減40%的化學需氧量、67%的氮和50%的磷;化工行業可削減80%的化學需氧量、92%的氮和88%的磷。
同時,江蘇省將重點項目和工作任務,按年度分解到每年初省政府與流域5市政府簽訂的治太目標責任書中,做到“規劃、資金、項目、責任”四落實。
2011年,治太目標責任書確定的11大類1373項工程,完成情況良好。
認清形勢
始終把治太作為重中之重
根據近日發布的太湖水環境質量指標,2011年,國家考核的9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全部達標,各水廠出廠水質主要指標全部滿足或優于國家標準。
湖體綜合營養狀態指數同比保持穩定,富營養化得到有效遏制。藍藻發生面積和藻密度同比明顯下降,實現了“沿湖飲用水安全、不發生湖泛”的目標。
雖然太湖治理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是,有些專家提醒說,湖泊治理是世界性難題,治理工作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
據專家分析,太湖是大型淺水型且缺乏足夠清水補給的湖泊,藻型生境尚沒有根本性改變。一旦遇到不利氣候、水文等特殊條件,仍有可能出現一定面積的藍藻聚集。
對于治太工作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辦公室主任朱鐵軍說,江蘇省始終把太湖治理工作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深入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努力促進湖體水質持續改善,早日讓太湖重現碧波美景。
朱鐵軍說,下一步,江蘇省將進一步落實責任,深化對治太的認識,落實好政策措施,抓好督辦落實工作,盡快出臺監督考核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