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資委去年首度公布央企新聞發言人名單一年之際,20日國資委又公布了2012年新版央企新聞發言人聯絡表。由于去年央企兼并重組,今年新公布的央企名單總計115家比去年120家少了5家。國資委表示,新聞發言人也是一種“高危”行業,希望社會各界理解。(2月21日《新京報》)
什么是高危行業?從相關案例來看,高危行業是指危險系數較其他行業高,事故發生率高,財產損失較大,短時間難以恢復或無法恢復的行業。具體來說,即從事礦山開采、建筑施工、危險品生產以及道路交通運輸的行業。以此來看,個別央企或許還屬于高危行業。
然而,央企新聞發言人也被稱為高危行業,就讓人有些不解了。難道說央企新聞發言人也要與工人兄弟一起下井挖煤、工地搬磚嗎?既然沒有從事這種危險系數較高的工作,何談高危行業?“高危”二字究竟體現在哪些方面?
國資委相關負責人稱,新聞發言人是一項高危行業,由于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個人素質的差距,有時可能會被斷章取義,也希望媒體及社會各界給與包容和理解。言外之意是,由于個人原因或媒體原因,新聞發言人這個行當不好干,干不好的話就有可能惹出麻煩來,不利于央企,也不利于個人。
事實上,央企新聞發言人說好干也好干,說難干也難干。之所以說好干,是因為新聞發言人只需要向媒體、向社會實話實說就可以了,不需要藏著掖著。如果發言人坦誠“發言”,媒體和公眾怎么會斷章取義呢?很多時候輿論誤解央企,主要原因還在于央企信息披露不及時、不徹底,讓謠言跑到真相前面。之所以說難干,是因為說實話可能面臨不少壓力,需要很大的勇氣。
據調查顯示,在2月6月至10日的辦公時間內,記者按國資委網站上所公布的121家央企新聞發言人聯系表,逐一撥打發言人的手機與座機,結果顯示,熱線七成能接通,但提問回復率不高,部分態度還很惡劣。顯而易見,央企新聞發言人制度沒有落到實處。
如果非要說央企新聞發言人是高危行業,其原因顯然是央企新聞發言人制度沒有落實、個別發言人個人素質不高、部分央企存在遮丑心理等原因造成的。筆者以為,國資委把央企新聞發言人稱為高危行業,雖有些聳人聽聞,但卻揭示出我們的央企普遍缺乏信息公開的意識,也缺少讓公眾監督的勇氣。如果央企都不愿透明,央企新聞發言人自然也就變成了“稻草人”。要想讓央企新聞發言人從“高危”行業變成“安全”行業,就必須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公開制度,并在落實上做好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