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之聲《天下公司》報道,“名家專欄”之《劉澄觀察》,北京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劉澄為您評說,微利時代的鋼鐵企業,轉型路在何方?
劉澄:中國2011年共產鋼6.9億噸,鋼產量占全球鋼鐵總產量的70%,約其他國家總和的2.5倍,與此同時中國鋼鐵企業的經營狀況卻不容樂觀,整體盈利水平偏低,眾多鋼鐵企業處于微利或虧損的邊緣,生存壓力進一步加大。2011年全國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的銷售利潤率只有2.4%,較2011年的2.9%,較2011年的2.9%還下降了很多,遠低于全國平均6%的利潤水準。
上述一組數據既是一個值得驕傲的事情,同時也反映了鋼鐵工業的困局,鑒于中國經濟大規模建設時代已經結束,中國的鋼鐵企業不可避免的要進入低速增長的微利時期,怎樣渡過微利時代考驗者每個鋼鐵企業的智慧,鋼鐵企業面對微利的時代可謂是八仙過海,各展其能。最近的一則有關鋼鐵企業轉型的新聞引起了輿論的一大關注,據媒體報道武鋼計劃加大對非鋼產業的投資,力爭在“十二五”末期將非鋼產業的產能提高到上期35%以上,維持武鋼計劃不再增加鋼鐵產能的投資。
今年武鋼就計劃對非鋼企業投資390億元,投資方向除了涉及高新技術鋼材的深加工礦產資源開發資源的綜合利用還包括投建萬頭的養豬場,以及買地種菜并成立城市現代服務公司,為城市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其中在養殖行業武鋼就在周邊城市購買幾千畝的土地,用于養豬養鴨種菜,開展立體生態養殖,武鋼要養豬的消息一出輿論議論紛紛,這么大的一個鋼鐵企業要養豬了,鋼鐵企業究竟想干什么?武鋼養豬在全球的鋼鐵企業中并不是新鮮事,在全球鋼鐵企業普遍面臨不景氣的背景下,國際鋼鐵企業也紛紛轉行發展非鋼產業,非鋼產業的占比多數超過總收入的30%以上,鋼鐵企業發展多元化經營無可厚非,也是國際鋼鐵企業的普遍做法,像印度塔塔公司非鋼產能已經達到了40%。
發展非鋼產業能否成功關鍵在于取決于行業的選擇,不能因為自己不差錢,隨便選擇一個行業就能成功,那些市場容量有限,行業準入門檻過低的行業又不適合鋼鐵行業的進入。據報道武鋼要養豬的想法由來已久,養豬的部門是后勤部門,為什么要養豬呢?就來源于現在看養豬比煉鋼更賺錢,螺紋鋼每公斤價格是4.7元,而最便宜的豬肉每公斤也達到了26元,一公斤鋼材的價格比不上四兩豬肉,但是如果深入分析,養豬掙錢的格局是暫時的,事實上養豬這行業非常不適合鋼鐵企業來從事,養豬也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市場準入的門檻非常低,鋼鐵企業從事該行業的生產沒有優勢。豬肉的市場需求也比較穩定,一旦養豬的數量增大,豬肉的價格下降,一定不可避免的。20多年來豬肉的價格經歷了多次的大起大落,價格的波動比鋼材的波動還劇烈,一旦鋼鐵企業攜巨資大舉進軍養朱行業,可以預期豬肉過剩的局面很快就要出現,價格一定會下降,鋼鐵企業不僅很難賺到錢還很可能成為企業轉型失敗的典型案例。
養豬還是農民的傳統優勢領域,作為特大型國企的武鋼就不要和農民兄弟爭飯碗了,即使武鋼成功的從農民那里爭到飯碗,也不符合國家賦予武鋼的使命,中國企業在轉型中有養豬的想法了,不僅只有武鋼一家,之前聯想也爆出要養豬的計劃,這是中國企業在面臨困境時有病亂投醫的典型寫照,是分散突圍的傳統游擊隊做法,不是大規模兵團作戰的正規打法,暴露出中國企業戰略上的一貫短視,使企業發展定位模糊的幾種體現,反映出企業家經營理念上的貧困。
國際企業巨頭經營上也會遇到困難,但并沒有曝出養豬的傳聞,而是根據自身的核心競爭力精心規劃產業發展,小型企業船小好掉頭可以實施,分散突圍,大型企業航空母艦就不能采用小企業的做法,更不能進入小企業投資的領域,應該集中精力集中力量干大事,專著一兩個市場容量大,發展前景廣闊而自身又比較熟悉的行業,一旦選定行業就應該咬定青山不放松,全力爭勝,政黨行業的排頭兵,如果行業選擇不當不僅無法發揮大企業的優勢,還很可能陷入分兵作戰的陷阱,企業轉型之路在何方,這是一個大課題值得企業家深思和謹慎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