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遏制網絡謠言的治本之策

2012-04-09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近來公安機關依法查處部分網民和網站編造傳播謠言行為,受到社會高度關注,也引發人們深度思考:網絡謠言因何一度愈演愈烈?有什么辦法能夠有效遏制這種亂象?

    應當看到,網絡謠言是互聯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伴生物。近年來互聯網在中國的興起,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社會組織模式,有其服務社會、服務公眾的積極進步一面。同時,人們也不斷感受著這一新鮮事物的另一面:虛假信息、過激言論、惡意炒作、非法營銷、低俗之風等等充斥其間,尤其是一些不負責任的謠言泛濫成災,極大地消耗著社會成本,損害著世道人心。遏制網絡謠言,凈化網絡環境,已經成為包括廣大網民、互聯網企業和管理部門等在內的全社會的共識。

    高技術是把雙刃劍。互聯網在技術應用、管理方式、行業擴張等方面的一些問題不斷累積,突出地反映在網絡謠言盛行這一亂象上,不堅決治理不行,不徹底遏制不行。對此,行業內自我矯正、公眾參與調試、管理體系不斷完善,都很有必要,但更為需要的是治本之策,需要從頂層設計和制度建設上發力。

    現實生活中我們有這樣的共識:一個人說了什么話、做了什么事,后果都要由自己來承擔;不講誠信、不負責任的言行,將會受到社會譴責和法律制裁。說到底,這離不開個人與自身言行及其責任的高度對應性。而網絡謠言之所以能夠大行其道,一個關鍵的原因就在于以往互聯網應用習慣于模糊或扭曲這種對應關系,正所謂“在互聯網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突出的表現就是無須用真實身份、真實信息來注冊和使用。現在看來,要有效遏制網絡謠言,勢在必行的就是要改變這種習慣。

    虛擬社會,一度是互聯網的代名詞。遺憾的是,形態的虛擬變成了內容的虛假,網絡逐漸成了謠言集散地,給人以不講誠信、不負責任的切身觀感。要扭轉這種形象,就要讓“真實”成為互聯網的代名詞。虛擬社會也是由真實的人構成的,要讓虛擬社會的成員像他們在現實社會中那樣對自己的言行負責,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擠壓那些傳播謠言、散布虛假信息者的生存和活動空間,才能讓大家更好地享受新興技術、新興產業的美好。真實,才是對自己負責、對社會負責,對互聯網負責。

    社會共識應該轉化為具體行動,而不能只停留在口頭認同上。實行網絡真實身份信息注冊,既是鏟除網絡謠言孳生土壤的必然要求,也是用制度來規范網絡行為的根本性舉措。從長遠來看,這符合公共利益的需求,有利于維護法律規范和社會規則的有效性,同時也有助于互聯網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去年12月中旬以來,北京等地率先從微博客入手施行“后臺實名、前臺自愿”,就是一個積極的努力。技術問題可以研究,細節問題可以探討,但網絡實名制大勢所趨,應當堅持。

    網絡謠言是互聯網世界的問題,也是世界性的問題。各國在打擊網絡謠言上都毫不手軟,而在治理手段上也都傾向于真實身份信息注冊的辦法。中國的互聯網還在快速發展,互聯網管理也必須與時俱進。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應該明確實名制這一互聯網未來安身立命的根本,讓互聯網在更為誠信、更為負責的基礎上走上更為健康的發展軌道。惟有如此,我們才算真正叩開了信息社會的大門。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