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取消收費公路難點不在“2萬億”

2012-05-05  來源:新華網
[字體: ]

  數據顯示,全國收費公路債務總余額為2.32萬億元,總體資產負債率為64%。交通部一位多年從事收費公路研究的負責人稱,國家也想取消全部收費站,如果不收費,就要由財政來出資歸還。我們曾多次與財政部門溝通,但財政拿不出2萬多億元。(5月3日 《羊城晚報》)

    取消全部公路收費站不易,這一回應的確有一定道理。一方面,目前全國收費公路債務總額過于龐大;另一方面,除了要歸還欠債外,目前我國高速公路正處于形成網絡的攻堅期,還有35%的國家高速公路網尚未建成,每年仍需投入資金超過1萬億元。既有巨額債務,又有必需支出,完全由國家財政承擔的確難度極大。但具體而言,雖然對于公路欠債不能一下子完全由政府負擔,但科學劃分一個時間段,一年拿出若干億元資金,逐步完全解決公路債務問題,理論上也是完全可行的。

    那么,取消收費公路的真正障礙是什么?筆者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恐怕還是地方財政對收費公路的依賴。一些地方熱衷“公路經濟”,公路收費收入占財政收入比例過高,在無更好財政來源的情況下,“靠路吃路”已成彌補財政不足的不二法門。據2008年審計報告顯示,全國有18個省份的8.68萬公里收費公路上,違規設置收費站158個,通過違規收費、提高收費標準等多收費231億余元。這些收費對于地方財政而言,絕對是一份“大蛋糕”。一些地方在“收費經濟”的主導下,明明收費已經到期、甚至收費超過成本數倍乃至十數倍,依然不想取消收費,這種現象并不少見。這說明,并不是沒錢取消不了,而是舍不得丟掉收費公路這份油水。

    其實,盡管中央財政一下子拿不出2萬億,只要地方財政“緊一緊”、主動舍棄不當的收費利益,就能逐步實現彌平債務的效果。而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的收費公路竟然“越收越窮”、債務越滾越大,其實并不是債務償還不了,而似乎是繼續拖延收費的一種手段,多數收費公路年還款比例在年收入中占比極低就是證明。

    某種意義上講,附著在收費公路上的既得利益,已成為取消收費公路的“絆腳石”。這不僅影響地方政府形象,也在無形中制約了地方經濟發展。一些大力取消收費公路的地方,地方經濟反而現了新突破。比如,吉林省2009年取消全省123個二級公路收費站后,客運公司每年減少1億元支出,貨運每年減少5.6億元,但統計數據顯示,當地多個經濟指數實現了數個百分點的增長,“賺了”的結果被當地一致認同;作為我國第一條停止收費的高速公路,上海市滬嘉高速公路自今年元旦停止收費以來,也產生了暢通物流環境、造福社會公眾、活躍市場經濟的效果。

    對于地方政府而言,把眼光放遠些,不要囿于暫時的收費利益,才能擺脫束縛,加速發展,給經濟社會生活創造更多的機會和價值,也方能實現多贏。“拿不出2萬億”雖然道出了取消收費公路難的現實,但這并不是一個無法逾越的鴻溝。要取消收費公路這一經濟的“梗阻”,關鍵還是要管住從收費公路中牟利的“第三只手”,真正拿出讓利于民的勇氣和措施。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