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交通部副部長馮正霖稱,“正在認真研究重大節假日收費公路免收通行費的有關問題,按程序報批后爭取盡快實施”,這對節假日出行的人們來說,顯然是個好消息。
一直以來,公路上過多的收費路卡廣受詬病。尤其是節假日,交通壓力數倍于平常,各種運輸方式運能吃緊。比如春運期間,火車票“一票難求”,航空承運有限,而公路也未在緩解運輸壓力上充分發揮效用,讓大家不太滿意。應該說,作為擁有“世界第二大高速公路網”的大國,我們已經具備了通過公路化解節假日運輸難題的能力。但人們之所以一般不會選擇靈活便利的公路出行,一大原因就在于收費站過多、通行費過高,增加了人們公路出行的成本,降低了公路運輸的吸引力。公路收費關卡設置過多,由此造成的“萬里長城”等通關、高速公路“不高速”的交通堵塞現象,大大制約了公路運能的釋放,無形之中也加重了其他運輸部門的壓力。
這些年,呼吁取消公路不合理收費的聲音持續不斷。近年全國兩會期間,不少代表委員就對此提出提案議案。有些地方如河北、陜西、河南、山東等地的高速公路也試行了“過年不收錢”的優惠政策,社會反映普遍很好。但這些少數地方的偶然為之,并未形成慣例也沒有普及,老百姓仍然覺得“不解渴”。此次交通部公開表示“正在認真研究”,在全國范圍內對節假日收費公路免收通行費進行統一架構、通盤考慮,無疑是對民眾呼聲的一種回應。如若真的實行,不僅將實實在在地降低公路出行成本,緩解節假日交通壓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拉動旅游經濟的發展。
其實,取消節假日公路收費應該是件順理成章的事。通行費大多數源自我國“貸款修路,收費還貸”的公路建設運營模式,在政府實力不豐裕時,不失為積極發展基礎設施的良策,但近些年財政收益日益增加,完全有能力做到公路減免部分收費,況且許多公路已經完成還貸,再繼續收取于情于理都不通。
真正的問題在于,節假日公路通行費是一個香餑餑。要讓長期以來收益和福利嚴重依賴收費的地方和部門痛痛快快地讓出來,勢必面臨種種阻力。能否避免“認真研究”變成“久議不決”,真正采取一些讓利于民的行動,跳出狹隘的部門利益束縛,考驗著相關部門的大局觀念。
將節假日公路免收通行費形成制度化安排,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緩解交通壓力,時機已經成熟。只有通過決心和勇氣在制度層面加以改善,使各種利益糾紛不至于無限期扯皮,類似問題才能少受質疑,讓老百姓更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