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高考不足一個月時間,湖北孝感一中部分考生以“吊瓶趕考”的方式吸引了社會關注。古有“懸梁刺股”,今有“吊瓶趕考”,但這“吊瓶”中的氨基酸營養液,卻讓學生“趕考”的方式變了味。不少網友因此質疑,“吊瓶趕考”的背后,是否有利益的影子作祟。
其實,附著在高考上的經濟鏈條,不獨“吊瓶班”一個例子。每到高考臨近,各類商家總是把目光投向考生消費這塊“唐僧肉”,一些不法企業,甚至利用報紙、網絡等媒體,夸大其產品具有補腦、提高智商等功能。這些商家抓住考生和家長的心理,用精美的包裝,虛假的療效蒙騙消費者,賺得盆滿缽滿。一些家長望子成龍心切,也盲目選購各種保健食品,為孩子高考不怕“燒錢”。
商家利益驅動和家長心理作用,衍生了“補藥經濟”這一怪胎,對高考考生的身體和心理健康帶來威脅。在這背后,除了無孔不入的商家炒作,盲目的跟風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現在參加高考的孩子大多為獨生子女。為了讓孩子取得好的成績、考上好的學校,做父母的會盡可能地創造條件。由此也出現了“過度關愛”的現象,從過去拜佛上香的迷信,到今天偏信“記憶丸”、“聰明藥”,體現了家長們良好的心愿和“病急亂投醫”的心態。現實當中,一些家長即使明知道營養品的作用可能并非想象中那么好,可還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希望為自己和孩子求得一份心理安慰。
對于備受家長青睞的“聰明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日前發布消費提示稱,國家從未批準過補腦、提高智商等功能的保健食品;有些保健食品原料不太適合考生使用。有關專家也指出,考生應考期間,如果隨意服用外來化學物質,很可能出現副反應,適得其反。相比之下,保持營養均衡更為重要。
對于“考試經濟”中的考生和家長來說,理性消費才是關鍵。正處于青春活力期的考生們,其實只要吃一頓好飯,睡一個好覺,就能補充體能,根本不必靠副作用極大且成分不明的藥物來維持。而對于那些深諳家長心理的商家而言,真想把生意做得紅火,還是多從考生的實際需要出發,做一些貨真價實的產品,多提供一些科學的服務為好。否則,靠坑蒙拐騙賺取考生和家長錢財,不僅生意不能長久,還有違反法律法規的嫌疑。
此外,作為有責任整飭市場秩序,引導消費者合理消費的監管部門,對已明確指出的不靠譜補腦增智保健品,應立即將其從市場中清除出去,并進一步加強對保健食品的安全風險監測和監督檢查,及時發布消費預警,對監管中發現的違法違規行為,應依法嚴厲查處,為考生營造健康的應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