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升官發財”觀根植于大學本身

2012-09-21  來源:法制日報
[字體: ]

 “如果你是為了升官發財來到復旦學習的話,那么你在學校會受到鄙視”,在最近的開學典禮上,針對“為什么要上大學”,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引用了老校長的話告誡大學新生,“學生的本分是學習”(9月19日東北網)。

    “升官發財”是上大學目的,當然應該被鄙視。因為這種浮躁的功利主義大學觀和人生觀價值觀,不僅不符合大學生的學習本分,也嚴重違背大學自身作為“養成人格”的教育事業的根本價值立場和使命。

    這或許正像北大教授錢理群最近感嘆的“我們的一些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很明顯,所謂“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其實也就是“升官發財”的踐行者。

    這也就是說,“升官發財”的功利價值傾向不僅存在于學生,更深深地根植于大學本身。以“升官”為例,時下中國大學的高度行政化權力化,便是最突出的體現。比如,大學的行政級別、“官位”越來越高,從“廳級”直升“副部級”。大學內的官員也越來越多,“校長一走廊,處長一禮堂,科長一操場”。同時,大學本身的管理邏輯同樣也高度權力化、官本位化,如“當處長比教授更開心”現象十分普遍。

    再看“發財”,同樣也是如此。大量高校教師尤其教授博導等名師高度“老板化”——都積極找課題、辦公司、跑項目、要經費。再如,為追逐現實利益,個別大學熱衷于為權貴富豪量身定制批發假文憑、假學位;高校職稱評選“開房收錢”淪為心照不宣的“潛規則”……

    無疑,相比學生心中的“升官發財”觀念,這種大學自身普遍存在的“升官發財”傾向,不僅顯得更為本源,社會危害也更加巨大,更值得并需要被鄙視。

    如果大學自身不能從“行政化、學店化”的“升官發財”價值取向和體制環境中解脫出來,確保真正回歸“養成人格之事業”的大學教育本位,而任由大學的衙門化、官僚化以及逐利化、老板化同時蔓延恣肆,那么,學生身上的“升官發財”價值觀,如何能真正祛除?“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