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學生兩周軍訓期間,近3500名學生累計看病超過6000人次。”近日,這一消息引起人們的關注,大學生為何體質差?這背后暴露出哪些問題?
大學生體質差令人擔憂
近日有媒體報道,北京大學學生軍訓期間,近3500名學生累計看病超過6000人次,特別是第一周,暈倒者眾多。
北大新聞中心向記者提供了一份2012年軍訓醫療就診情況的書面說明。上面寫道:就診總人次為5649人(不包含巡診就診人次),就診總人數1298人,上呼吸道感染人數近600人。就診常見疾病依次為:上呼吸道感染、外傷、皮膚曬傷、痛經、中暑、結膜炎、胃腸道疾病、口腔潰瘍等。發病最高峰為軍訓第6天,達到705人。
2010年國民體質監測結果顯示,大學生體質狀況繼續下滑,爆發力、力量、耐力素質水平進一步下降。與2005年比,城鄉男生立定跳遠成績分別平均下降1.29、0.23厘米,1000米跑成績下降3.37、3.09秒;城鄉女生立定跳遠成績下降2.72、0.92厘米,800米跑成績下降3.17、1.87秒。這反映出學生體質存在比較嚴重的問題。
大學生體質差根在“應試型體育”
記者采訪多所高校發現,學校只在大一大二每周安排一節體育課,大三后就沒了。中國人民大學學生李玉坤說,同學們平時很少鍛煉,除了上課,就在宿舍上網。加上作息不規律,晚睡晚起,時間長了,體質變得很差。
北大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認為,高分的代價是體能的下降,這反映的是高考制度下的教育環境造成的制度缺“鈣”。學生一門心思沉于題海戰術之中,身體一天天損耗透支著,最終傷害了孩子的身體。
專家認為,學生體質的大滑坡,終究是“唯分是舉”和身心發展的錯位,學生成為考試機器,“陽光體育”以及“每天鍛煉一小時”也成為應景式的口號。落空的體育鍛煉,必然造成學生體能的急劇下降,哪怕難以承受僅僅一周低強度的軍訓。
把孩子從“分數跑道”拉回來
在北京某重點中學上高三的王子衡告訴記者,高中一二年級學校還開設體育課,但升入高三后就把體育課時間改為自習了。他希望學校減少考試型體育課,多培養學生鍛煉身體的意識,因為鍛煉身體的習慣可以伴隨一生。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表示,為增強學生體質,有關部門、學校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教育部發文要求中小學生每天必須鍛煉一小時,對中小學體育教學實施改革,要求每所學校開出有特色的體育項目等,還有的地方則將體育成績納入中高考。但這些辦法在現實中落實的情況并不理想。學校體育依然冷冷清清,青少年體質下降的趨勢并沒有得到有效遏制。
分析原因,熊丙奇認為,學校體育的這種命運,在現行教育評價體系中,是“注定”的。簡單地說,學校體育受制于競技教育,被競技教育邊緣化。所謂競技教育,就是把教育當成競技場,把所有學生放在一條“分數跑道”上競爭。在這一教育環境中,體育等與高考無關的科目必然被邊緣化。
他說,學校體育場地難以安排全校學生同時鍛煉;每天的鍛煉不是做操就是跑步,讓學生興趣索然,借各種理由請假;在升學壓力之下,學校不斷壓縮鍛煉時間,比如在初三、高三就明確取消鍛煉。
此外,即便學校想開展體育活動,也存在很多非升學率方面的顧慮,比如學生運動的安全問題,以及寒暑假、節假日開放場館的管理問題和涉嫌“違規辦學”問題。
專家認為,我國要從體育大國變為體育強國,學校體育是基礎。要發展學校體育,必須改革我國的教育評價體系,將只有單一“分數跑道”的競技教育轉變為個性化的“群眾教育”,讓學生樂于參加體育運動,通過鍛煉提高體質而不是提高體育分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