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如何看待節后“上班恐懼癥”?

2012-10-10  來源:新華網
[字體: ]

  長假過后,不少白領吐槽最多的一句話幾乎都是“不想上班”。專家表示,長假快結束以及結束后都會出現身心俱疲、精神渙散的狀況,這種情況被稱為“上班恐懼癥”。(10月8日 中國江蘇網)

    年年歲歲花相似。每當長假結束,所謂的“上班恐懼癥”或者“節后綜合征”總會成為許多人吐槽的對象。隨之而來的,是各種專家對此進行“望聞問切”,并開出壓箱子底的治療處方,比如注意飲食和調節、合理安排工作、由緩入勞,等等。

    面對節后“上班恐懼癥”,提醒和建議固然是必要的,但卻沒必要“小題大做”。原因在于,作為一個正常的職場人,勢必具有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和自我調適能力,一旦告別假期、走上工作崗位,并不難在短時間內擺脫身心俱疲、精神渙散、視覺疲勞、腸胃不適、焦躁不安等狀況。動輒夸大節后“上班恐懼癥”的臨床表現和現實危害,只會低估了職場人的理性判斷和調適能力。

    相較于長假后的“上班恐懼癥”,我們更應該關注的也許是普通勞動者的休假權和休閑權。要知道,于許多普通勞動者尤其是企業職工而言,他們連患上節后“上班恐懼癥”的機會都沒有,因為在“黃金周”長假里,他們依然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辛苦工作、任勞任怨,甚至無法拿到應得的加班費。有調查資料表明,近三成人因“有錢沒閑”而放棄了休假,無法享受或者“不敢”享受帶薪休假。

    從這個角度來看,不少白領患上節后“上班恐懼癥”的根本原因,顯然不是長假期間的慵懶、悠閑、放縱,而是平時工作壓力過大、生活節奏過快、安全感不足、難得休息一次。本該在平時就得到彰顯的休假權、本該在平時就得到滿足的旅游需求,被集中壓縮到短短的“黃金周”,其后果可想而知。也就是說,如果普通勞動者的休假權沒有打折扣,旅游休閑已成為一種常態性的生活方式,相信長假后的“上班恐懼癥”不會年復一年地變成一個備受熱議的社會話題。

    在休假權和休閑權的現實困境中,能夠親自患上“上班恐懼癥”,未嘗不是一件幸福、快樂的事情。因而,長假過后,我們與其對“上班恐懼癥”感慨萬千或者高談闊論,不如一邊仰望星空、一邊腳踏實地,為民眾的休假權和休閑權做點實事,哪怕只是一點點。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