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幸福嗎?”“我姓曾。”這組問答或許是最近一段時間里最被人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
此語出自央視調查欄目《你幸福嗎》,亦有網友將欄目中“神回復”片段剪輯成短片上傳至網絡。短片中的受訪者涉及各個年齡段、不同職業的基層群眾。當記者問及“你幸福嗎?”這個問題的時候,一些人給出的卻是回避、冷笑以及自嘲式的回答。
幸福,原本是一個很單純的心理狀態,但是為什么在當今社會卻這么難以回答,談及這個詞語的時候,有人甚至以冷笑避之,這不禁發人深省,究竟是什么讓我們失去了心中的那份幸福感?
現如今,社會發展突飛猛進,競爭日益激烈,人們的生存壓力也隨之增加。在緊張的生活節奏驅使下,人們逐漸變得浮躁、焦慮,人心為物欲所蔽。歷史倒退回20年前,那時的生活“三大件”是冰箱、彩電、洗衣機,如今的“三大件”被房子、車子、票子所取代。那時一家幾口人擠在幾十平的房子里也不嫌小,如今,一家幾套房子也不嫌多。社會進步了,但是我們的心卻變小了,被物欲填滿,變得自私、冷漠,再也容不下曾經的那些單純的幸福。過去,大家可以秩序井然地排隊乘車,融融之景。現在,一名28歲男教師和一位六旬老人可以為了一個座位大打出手。幸福不是別人能給予的,幸福來源于我們自己。當你嘗試心平氣和,放下你過重的私欲,幸福也會隨之而來。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各種壓力迫使人們一刻不可懈怠,人們往往把目標定得很宏偉,急促追趕,這恰恰忽略了身邊最為美好的景色。河北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延參法師對于幸福的理解或許對于當下浮躁的我們有所開示,“要發現生活中那些瑣碎的快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是一種生活的哲學。生活中原本就是一些極其平常的小事點滴積累,不要因為瑣碎而煩惱。細細地品味那些平時忽略的點點滴滴,也是另外一種幸福。”
讓我們放下“包袱”,輕裝上陣,用心去感受生活中那些瑣碎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