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高薪無法治愈“城市焦慮癥”

2012-10-25  來源: 光明日報
[字體: ]

 月薪多少會讓你在相應的城市生活不惶恐?這樣一份調查近日引起了公眾廣泛關注。調查數據顯示,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需9000元左右,而成都、大連等二線城市則在5000元上下浮動。

    如果從個人生活的體驗來看這份調查,結論或許并不夸張。城市生活成本越來越高,要想生活得從容一些,一線城市月薪9000元、二線城市月薪5000元,并不算奢侈的要求。但問題是,這份調查所引發的“惶恐效應”的的確確有些夸張了。

    多少錢才能過不惶恐的生活?多少錢才可以有一個安穩的晚年?表達焦慮、表達惶恐已經成為當下一種時髦現象,似乎你沒點焦慮,都要被甩在“社會主流”之外,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在人們熱議“月薪多少才可以讓你生活不惶恐”的時候,一位在二線城市生活的網友也表達了自己的心聲:“我的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但生活還不錯,該有的都有了。”在他的眼里,“錢是永遠沒個夠的”,只要合理安排,即使收入不高,生活也完全可以放松地過。

    沒錢萬萬不能,有錢又不是萬萬都能。事實上,只要往深里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惶恐。幾個月前,一名銀行員工在網上發帖抱怨說,自己年薪20萬元在北京生活壓力依然很大,感覺生活在社會最底層,這樣的“哭窮帖”引來的只是嘲諷。

    表面“哭窮”的背后,其實是放大了的焦慮以及無所不在的矯情。而過分強調“月薪多少才不至于生活惶恐”,那是不是在向社會暗示:如果達不到這樣的月薪標準,我們就不可以幸福滿足?那些自認為幸福滿足的,只不過是窮開心罷了。

    當然,我們必須承認,焦慮的普遍出現,一方面源于當代中國正在經歷急速轉型,城市化迅速推進而相應的社會建設并沒有及時配套,強化了社會成員對生活的不確定感。另一方面,結構性的收入分配問題,以及不同地域、行業、職業間的收入差異增大,也常常令人“心有戚戚焉”。

    抱怨并非無助于社會進步,人們焦慮的地方正是社會不完善的地方,是社會矛盾多發的地方,解決人們的焦慮感是改革所向,是創造幸福中國的必由之路。而給“城市焦慮癥”尋找出口,政府部門責無旁貸,需要構建起更加完善的發展機制,為年輕人提供更多平等的競爭機會,盡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讓人們對未來生活形成穩定的預期。只有希望有所寄托、情緒有處釋放,公眾的焦慮才能轉化為追求幸福的動力。而焦慮者們也應當努力調整自己的心態,保持一種正確認知社會、評價自我的價值觀。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