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作文 > 正文

北京東城區:精細管理管到城市毛細血管里

2012-10-17  來源: 北京日報
[字體: ]

    圖為工作人員給路燈桿“穿新衣”。

    路邊的變電箱、胡同里的地鎖、背街小巷、不起眼的街區,這些城市的“毛細血管”,在東城區的城市精細化管理中,舊貌換新顏,這些曾經城市管理中容易被忽視的角落,成了城市管理的創新地。變電箱穿上了“防貼衣”,地鎖被移動花箱所取代,在東城區,政府主動出擊想辦法,城市精細化管理給居民營造愜意的生活空間。

    “建設世界城市,作為中心城區的東城要首當其沖。”東城區有關負責人說,“城市管理要更加精細化,以適應城市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需求的不斷提高,用城市精細化管理,解決過去條、塊之間,條難管、塊難統的問題,實現精細管理的全覆蓋、無盲區。”

    城市精細化管理,在東城區無處不在。

    以往的城市管理,存在著條塊分割脫節、執法力量分散、執法手段單一、部門推諉扯皮、日常監管失位等問題,基層街道有責無權,致使“看得見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見”。

    為此,東城區17個街道、3個地區管委會分別成立綜合執法組,以城管分隊為主體,工商、公安、衛生、交通、文化、消防、園林8個常駐執法部門派駐人員組成,街道、地區管委會相關科室參加,每個綜合執法組約40人,賦予了屬地“全權、全管、全時、全責”,對轄區內出現的所有問題,都有管理權、都有執法權,做到全天候、全方位、無縫隙。

    至此,大至整個街道的管理,小至一草一木、一磚一石,都有了明確的管理負責人。同時,過去“一刀切”的大街小巷分級分類,實行分類管理。“根據城市道路所在區域的社會影響程度和主次道路等情況,對城市道路、胡同逐個確認、進行分類,將城市道路分為一類和二類,胡同分為一、二、三類。分別確定不同的保潔時間、人均保潔面積、噴霧降塵、機械清掃保潔、道路沖刷等環衛作業指標。”該區有關負責人說。精細化管理細致到了每個角落。

    城市精細化管理,把城市角落變成了管理創新地。

    記者來到崇文門至雍和宮大街沿線,這里1102處路燈桿和小型配電箱都“穿上了新衣”。工作人員用一種新材料的防小廣告貼紙,將易被小廣告覆蓋的公共服務設施覆蓋,使小廣告易揭、易擦。

    記者看到,貼紙是和燈桿一樣的灰色,表面有明顯的顆粒。東城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種防小廣告貼紙是利用有機硅的原理,形成隔離效果,使黏膠和涂鴉無法滲透,從而形成了防涂抗粘的效果,“貼上的小廣告一揭就掉了,對于噴涂的小廣告,我們用一種配套技術,噴上特制的藥水,用布輕輕一擦就掉了。”

    曾經的城市頑疾迎刃而解,更多的技術創新、理念創新也層出不窮。

    在西草市街胡同,近400米長的胡同里,整齊有序擺放著90多個大小不一的綠化箱,里面種著紫色的鼠尾草和紅色的串紅。居住在該胡同的居民白師傅正在將汽車停放到兩個花箱之間,一個小型的花箱已被挪到了旁邊。

    白師傅說,這是社區新為他們修建的移動花箱停車位,胡同邊有停車需求的居民在社區登記后,便可拿到移動花箱的鑰匙。不停車時,將花箱推回地鎖位置,上鎖便可鎖住車位。目前,這里的移動花箱停車位38個,有近30戶居民已經拿到了花箱鑰匙。車位不收費,但車主需負起保養花箱的責任。

    橫七豎八的各式地鎖不見了,各種顏色的花箱點綴了街道。城市管理的同時,實現了城市美化,百姓得到的,是一個更宜居的城市環境。

    城市精細化管理,讓東城的“城市面孔”大變樣,29個老舊小區和31條街巷胡同實施了環境整治提升工程,為居民鋪設瀝青道路1.2萬平方米、步道磚2.5萬平方米、綠化景觀補植改造4萬平方米、改造雨水管線1千米……一系列惠民工程的實施,使東城群眾滿意度明顯提升。

    城市精細化管理,管到城市“毛細血管”里,百姓的生活環境優美,城市更加靚麗。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