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的學問傳統不同,如果說古代西方學術以哲學為代表,那么古代中國就以史學最出眾,因為史學在中國是最古老、最神圣的學問,其資料積累的豐富和翔實可以獨步世界史壇。如今,輝煌的史學已經光輝不再,面臨的是被解構。所謂解構,是指史學的主題、宗旨和功能的全變化,由此相應的是寫作者和閱讀者的身份也相應地有所改變。改革開放以來,思想解放運動推動了文化史、社會史的復興,史學研究突破了既定的框架,表現出生機勃勃的活力,以豐富的題材和多向度的視角,刷新了史學的風貌,使史書從干燥無味的說教,變為生動具體的敘事。史學開始走向大眾,促使史學著作從少數人閱讀變為大眾讀物,這是方向性的大轉移。
但值得注意的是,史書的信譽在下降,戲說歷史的各類書籍、講壇受到歡迎。值得玩味的是作者(講史者)和內容的變化,近年來在市場上走俏的如《歷史是個什么玩意兒》《一個都不正經》等,幾乎都是非歷史專業者所寫。史學的作者從史官、專業學者,到非專業的作家,體現了述史主體的大變化。這些業余作者之所以擁有專業史家所不能擁有的廣大讀者群,是因為他們所述的內容具有顛覆性。一般說來,傳統專業史家說什么都要有證有據,是史家的意見和觀點都要標明(如太史公曰,某某傳、注、著等等,都是對歷史的實說和點評),講究的是歷史真實性和啟示性。在古代歷史上,即使明清時代的講史,帶有演義性,但其倫理說教仍然不脫正史的價值和軌道。如今則不然,講史中有自說自話的,有戲說的、臆說的,有的竟宣稱自己在“玩歷史”。更值得注意的是,許多讀者似乎并不在乎什么史實不史實,只要讀來解悶、解氣就是好的。
史學本是一門紀實的學科,容不得摻假和戲說,古代一些史家為秉筆直書,犧牲性命的大有人在。如今,戲說、娛樂滲入到史學,可算是“娛樂至死”了,但死的不是娛樂,而是史學的嚴肅性和真實性。這是專業史家無可奈何的現象。期盼求真將再度成為人們讀史解惑的追求。
歷史是通過啟示為現實服務,這不是簡單的比喻所能發揮的效用。歷史應該成為德育、智育、美育的內容,成為全面提高國民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重視史學的教育性功能,需要改進史學研究工作。歷史學者既要一如既往地重視對史學的訓詁、考證,本末源流的科學層次;更要重視對研究問題的價值、意義的追問,上升為理論的哲學層次。歷史學者還要重視表達研究成果的可讀性,改變文風,寫出具有學術性和通俗性的優良讀物。
從史學功能的變化軌跡來看,史學從神諭性、資政性向教育性轉型,這是時代賦予史學功能的變遷。歷史是民族的記憶,不能忘卻,但它的真正價值是在現在和未來。現在流行一句話:“讓歷史告訴未來!”這句話言簡意賅地道明了史學的價值所在。史學是經驗性的知識,因為是經驗性的,自不乏有一定的規則可參照,但由于人、時、地等環境、條件的變化,任何經驗又都有局限性,有局限性的經驗怎樣告訴未來,這要靠歷史學者對歷史的解釋作出新的貢獻。史學是一門認識世界的學科,它運用特定的社會記憶(歷史資料),把已經消失的人物和社會現象再現出來,發掘潛藏在歷史表象背后的因果聯系。所謂鑒往知來,就是通過對往事的鑒別、篩選、提煉、概括,抽象成規律性的認識,以幫助人們深刻地理解現實,科學地預測未來,這是人類更高層次的認知活動。因此,史學教育在提高人的素質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