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新華視點:霧霾警示 我們需要改變什么?

2013-01-16  來源: 新華網
[字體: ]

 14日,霧霾仍未散去。

    33個城市空氣嚴重污染,北京PM2.5濃度甚至一度超過了900——新年伊始,我國中東部地區出現的這次霧霾天氣,范圍之大,污染之重,持續時間之長,多年罕見。

    “毒霧”鎖城,我們除了做好防護,還需要改變些什么?

    PM2.5超極值:企業生產方式應該怎樣調整?

    “嗓子發癢,眼睛疼,耳膜疼,頭疼……”幾天來,不少人出現“霧霾癥狀”。從1月12日開始,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江蘇等地都籠罩在霧霾中,污染程度高。在全國73個監測城市中,33個城市的部門監測站點監測數據顯示,空氣質量指數超過300,北京PM2.5一度超過900,空氣質量達到嚴重污染。

    霧霾并不鮮見,但此次在中東部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大卻是近年來最為嚴重的。專家認為,PM2.5數值創“新高”與生產方式的改變、生產結構的調整不到位、能源結構過度依賴煤炭有很大關系。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和一家國際環保機構聯合發布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2011年中國煤炭消費量年增長7%,全年煤炭消費總量占世界煤炭消費量的40%以上,遠高于歐盟和世界水平。

    以北京市為例,PM2.5約60%來源于燃煤、機動車燃油、工業使用燃料等燃燒過程,23%來源于揚塵,17%來源于溶劑使用及其他。

    “我國的能源結構決定了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燃煤機組裝機容量還將增長,火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煙塵仍將增加。”北京大學教授潘小川說,火電廠排放的大氣污染物若得不到有效控制,將直接影響空氣環境質量的改善。

    數據顯示,鋼鐵、水泥、電解鋁等高耗能行業投資正在不斷加快。2012年高耗能投資延續了2011年年初以來的加速增長態勢,1月至10月累計同比增長21.7%,較上年同期加快3.4%。

    因此,轉變生產方式、優化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是降低PM2.5的必由之路。

    “企業是PM2.5的主要制造者,按照‘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就是要‘倒逼’企業轉型升級。”海南大學中國現代經濟理論研究所所長王毅武認為,企業要推進清潔生產,使用天然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少排放或不排放廢氣,從而實現節能減排。

    “生產方式的轉變還要靠科技的投入。”潘小川說,提高煤炭液化技術、通過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產能,防治低水平重復建設等,減少有污染氣體的排放,這是今后預防PM2.5數值過高的措施之一。

 “區域性污染”:環境治理模式如何適應新要求?

    此次大范圍霧霾天氣的重要特征是“區域性污染”,一地很難“獨善其身”。

    近幾年,北京在城區作了煤改氣、搬遷工業企業、擴大集中供暖范圍等減排努力,但是郊區污染物排放仍然嚴重。而河北、天津等地的燃煤量遠遠高于北京。據了解,北京每年燃煤量為2000多萬噸,而天津達7000萬噸,河北的燃煤量則達到2億多噸。

    而且,北京周邊如唐山、天津、石家莊、邯鄲等地重化工業密集,如鋼鐵、建材、火電、化工等等,產業分布還有繼續擴展趨勢。

    “這些都導致一刮偏南風,北京的空氣就容易受到周邊相鄰地區的影響。”北京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說,此前,河北、山東等地霧霾天氣已持續一周。12日一早,北京部分地區天還是藍的,中午轉為南風,濃霧立刻彌漫全城。

    盡管北京、廣州等城市已經成為煤炭總量絕對削減的先行者,但一個城市的單打獨斗已不足以應對區域空氣污染擴散的嚴峻現實。

    “基于空氣污染的開放性傳染性混合性,治理起來必須區域協同作戰。”馬軍認為,以華北地區而言,需要京津冀以及山西、河南、山東、內蒙古、遼寧等省區市協作,建立區域聯防聯控機制,實現多項污染物協同控制。

 “毒霧”當前:我們的生活方式需要哪些改變?

    近幾天,許多外出的北京市民或戴上了厚厚的口罩,或用圍巾將面部裹得嚴嚴實實:“擔心空氣中有毒!”呼吸道疾病人驟增,很多醫院的呼吸道科和兒科的患者排起長隊。北京兒童醫院日均門診量近1萬人次,其中30%是呼吸道疾病。

    空氣污染,人人都是受害者;然而多數人也承擔著或多或少的責任。

    據北京市公布的數據,四分之一的PM2.5是“輸入性”的,四分之三則是北京地區“自產”的汽車尾氣、燃煤排放、工業企業排放、工地揚塵、農業焚燒秸稈等。其中,汽車尾氣大概貢獻了22%以上的份額。

    《2012年中國機動車污染防治年報》顯示,中國汽車保有量達到20754.6萬輛,已連續三年成為世界機動車產銷第一大國,當前中國汽車二氧化碳排放每公里約為160克,歐洲的目標為95克,機動車污染已成為我國空氣污染的重要來源。

    “污染天氣下,少開車,應是每個公民的自覺。”一家國際環保機構的專家周嶸認為,目前,我國的人均消費水平還較低,未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機動車、電子產品、服裝等的保有量越來越多,這些個人消費帶來的污染排放,令環境難以承受。

    環境破壞容易,恢復卻需漫長時日。“毒霧”面前,付出了代價的我們都應該反省,哪些生活習慣增加了“環境負荷”:亂扔垃圾,無視垃圾分類,貪圖方便用塑料袋、一次性物品,焚燒樹葉、秸稈,無節制購物……

    “如果每個人都能理智消費,抵制浪費性消費,實現綠色出行、綠色生活,就會為環境的清新怡人作出一份貢獻。”周嶸說。

    一場罕見的霧霾天氣,讓人們意識到,我們需要改變的還有很多。歸根到底,是轉變發展方式。王毅武說,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以消耗資源為代價的傳統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放眼未來,一個天藍、地綠、水凈,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美麗中國”,必須對形形色色的污染說“不”。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