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新華網評:崔永元的“神回答”能否刺痛乳企

2013-03-08  來源: 新華網
[字體: ]

 香港對嬰兒奶粉出境實施了最嚴厲的限購措施,國產奶粉安全問題在兩會前夕再度成為焦點。對于“你對中國國產奶粉有信心嗎”的追問,全國政協委員、CCTV主持人崔永元直截了當地說:“當然沒信心啦。”記者問:“不是說中國內地奶粉99%是合格的嗎?”小崔說:“我哪知道1%在哪里呀?”

    崔永元的“神回答”,說出了一些消費者的心里話,也算是“實話實說”。

    99%合格是個什么概念?乳業專家王丁棉認為,國內奶粉生產標準等問題還需解決。連生產標準都還處在不確定的狀態,99%合格又有多大意義?再說,以有關部門對產品檢驗程序來看,檢驗一般只按企業提供的樣品來進行。如此一來,99%合格又進一步縮水為“只對樣品負責”,這讓消費者如何對國產奶粉產生足夠信心?

    國內一些乳企為什么得不到消費者的信任?一個重要原因是在浮燥心態左右下,自身可控的產業鏈太短——生產奶粉的,對上游奶源無法控制;生產原奶的,對奶牛飼料無法控制——三鹿事件之后,某地奶牛專業戶曾發生過原奶中沒有添加三聚氰胺,卻被檢出三聚氰胺的事,幾經調查才得知,是其上游的飼料提供商在奶牛飼料中添加了三聚氰胺。由此看來,乳品企業如果做不到從奶牛飼料到銷售渠道的全產業鏈可控,其產品質量恐怕難言有根本保證。

    崔永元的“神回答”雖然幽默,但讓人聽起來更像是一種無奈。三聚氰胺風波之后,我們本指望奶業巨頭們能夠依靠品牌的統馭力量,或建立自己的奶源基地,改變奶源的“一盤散沙”現狀,或提升收奶環節的檢測標準,促使奶農提高產品質量。可是幾年下來,中國奶業依然頑固維護著生產經營者依托“低成本”建立起來的共同利益。面對“洋奶粉”的大肆“入侵”,一些乳品業企業家,似乎沒有一點緊迫感。

    對于一個行業的發展來說,消費者的信心的確很關鍵。然而這種信心從哪里來?僅僅列舉一組外表光鮮的數字恐怕是不行的,重要的是,作為職能部門應履行好職責、切實加強監管,作為企業應下大力氣做強品牌,用實實在在的誠意,喚回消費者的消費信心。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