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博士陳達求職七個月沒有結果。讓他受不了的是,十次求職中的八次,他連第一道的“簡歷關”都過不了,只因自己本科就讀的學校不是211院校。
陳達的遭遇,在現實生活中,“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案例不勝枚舉。對他們來說,不是沒有單位相中陳達,而是他們“心儀”的單位眼光更高,在乎求職者的第一學歷。高校招聘教師,縱然你是英雄也得問出身;行政事業單位和國企招人,同樣講究求職者的原始學歷。這樣的身份歧視,求職者叫苦不迭,招聘單位振振有詞。雙向選擇乃人才市場的黃金法則,很難簡單評說孰是孰非。
從長遠來看,一個單位要發展,關鍵看他們招聘的人才是否實至名歸。名校畢業生的整體素質相對高一點,這是事實。但第一學歷畢竟只是某個階段的學習證明,無法證明以后的事情。筆者供職的學校,文科最牛的一位教授,第一學歷是中專,按照現在高校引進人才的標準,這位教授斷然不可能到高校執教。可就是這樣一個人,碩果累累,在國內學術圈享有知名度。這樣的人才,不知當今用人單位的伯樂們有何感想。也許,他們會說這純屬孤立的事例。問題在于,就我所知,類似的名家大有人在。若無充足的反駁理由,那么,用人單位堅持身份歧視,問題又出在哪里?
前段時間,北大錢理群教授批評一些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批評這些人“高智商、世俗、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個人如此,某些單位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教育主管部門,把高校劃分個三六九等,用985、211等美麗的名字,把高校切分成若干個等級,名義上扶植少數高校角逐世界著名大學,其真實目的,敢說與片面追求教育政績無關?明明是利己的計謀,偏要弄出個耀眼的光環。這樣的利己主義越是精致,就越是隱蔽。隱蔽的利己動機,把大學、教師和學生給定義成優中差三個等級,至于非211的師生是不是全部遜色于985高校的師生,非211的師生全部比不上211的師生,對于“精致利己主義部門”(單位)來說,又有什么損失呢?
教育部門炮制的等差體系,一些用人單位從中看到了契機。錄用985和211院校的畢業生,有助于單位的利益,因為這些學校數量少,可以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抱團謀利。這樣的利益共同體越是成熟,不論其成員是否個個精英,通過學緣關系締結的同盟軍,足以應對許多問題。正是基于這樣的長遠打算,越來越多的單位在招聘時,不惜錯過一批優秀人才,也不愿錯過貴族高校“血統”的畢業生。招他們進來,水平不至于太差,他們的老師同學關系也許能給單位帶來意外的好處,為什么不要他們?
一個健康的社會,必須是一個能夠提供公平機會的社會。精致利己主義單位利用身份歧視,更多是為決策者個人提供諸多的便利。如此身份歧視不盡快得到糾正,身份歧視將削弱用人單位的競爭力,自己最終成為身份歧視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