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新華網評:貼牌“洋奶粉”為何能大行其道?

2013-05-17  來源:新華網
[字體: ]

 針對目前國內貼牌洋奶粉亂象,央視播出了記者關于貼牌洋奶粉的調查。一種是以中國公司的名義申請新西蘭商標,只需交5100元,但產地不能寫新西蘭;另外一種是在新西蘭注冊皮包公司,只需花一萬多元,就可擁有一個原產地新西蘭的品牌。專家表示,把嬰兒食品當做日用品代工生產有極大的安全隱患。(5月15日 《京華時報》)

    盡管媒體不斷曝光,官方或非官方也采取過各種應對之策,而且中國消費者既不笨也不傻,何以貼牌“洋奶粉”仍然能夠大行其道,直到今日還有那么多人上當受騙?

    概而言之,原因不外乎幾個:一者,多數貼牌“洋奶粉”是通過網購、郵購或母嬰連鎖店體系進行銷售,較少通過大型超市、商場等渠道銷售,而且這些產品所針對的又是那些渴望購買“洋奶粉”的中小城市、內地城市中高收入群體,這種銷售渠道和目標的刻意選擇,無疑避開了被消費者戳破真相或者維權的風險。

    二者,由于國產奶粉不爭氣,經過“三聚氰胺”等一系列讓人心驚肉跳且防不勝防的事件后,消費者對國產品牌奶粉漸漸失去信心。為了安全起見,開始追逐洋品牌。于是,洋品牌奶粉價格一路走高,市場占有率也逐漸擴大,在洋奶粉價格畸高、貼牌生產銷售存在巨大空間和利潤的誘惑下,貼牌“洋奶粉”無疑有了生存的土壤。

    三者,貼牌“洋奶粉”的大行其道也與監管缺失有關。盡管貼牌“洋奶粉”質量穩定性堪憂,而且還存在夸大或者虛假宣傳的問題,但質監部門很難判斷奶粉是否完全是進口奶源,只能檢查產品是否符合食品安全的標準,是否對人體產生危險,同時,法律法規也沒有界定監管部門的職責,而國外更是“你不在那賣,政府管不著你”。

    貼牌“洋奶粉”大行其道,損害的不僅是消費者的權益,更是人們對整個奶粉市場的信心。對此,當務之急當然是加強市場銷售渠道的整頓,清理奶粉中的“假洋鬼子”。然而,更重要的是,亟需從行業整體上恢復消費者對國產奶粉品牌、監管體系的信心,唯此,才能從根本上鏟除貼牌“洋奶粉”生存的土壤。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