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水質預警“主要靠魚”,可笑嗎?

2013-07-13  來源:新華網
[字體: ]

  廣西賀江水污染事件中,從廣西方面出現死魚到檢測出水質超標,居然用了5天時間。公眾想問的是,水質出現異常,下游主要靠上游預警,而上游預警難道主要靠魚?珠江流域水環境監測中心原副總工程師曹永旭說,水質監測受距離、人力、儀器、經費等各種外在客觀條件所限,有些較遠地區水質是每月一測,一些路段偏遠路又難走的地方可能一年也就1-2次,因此,很難做到恰好在污染之后就立刻監測水質。(7月9日 《廣州日報》)

    魚莫名其妙地死了,水卻在官方話語中活著。這已經不是什么“神跡”了。7月6日凌晨4時左右,廣西環保廳對賀州市送來的水樣檢測結果發現,其中水質鎘超標1.9倍,鉈超標2.14倍;而在7月7日凌晨,地方一名副市長代表官方稱“出水質量能夠達標,不會對民眾生活起居及健康造成影響”。

    水出事兒了,大家都在怪技術。對于此次污染事件的“元兇”鉈,據廣東省環保廳環境監察局局長周全介紹,鉈并非常規水質監測的污染物,即使是常設河口斷面的監測儀器都沒有分析,粵桂兩地都只有省級環境監測部門能夠分析其含量。化學元素千千萬,儀器設備,總有掛一漏萬的時候,眼見著河水色彩斑斕了、眼見著魚蝦異常反應了,還不足以叫人警醒嗎?有人嘲笑水質預警“主要靠魚”,但其實去沿江沿河走走,可能就會發覺,“主要靠魚”也不容易。

    一者,盡管在漁業領域,“水質惡化是引起魚病的主因”已成共識。但這些年來,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死魚事件中,有幾成比例最后落實到“水質污染”的肇因上去?漁民找檢測機構檢測的,不算證據;官方給出的清白結論,又說服不了漁民的養殖經驗——大多的糾葛,往往是漁民埋單損失而收場,“靠魚”檢測水質,談何容易?二者,河北滄縣水污染似煮過紅小豆,遼寧阜新地下水污染成“綠茶”,云南東川流出“牛奶河”……問題是,少數職能部門寧可用“儀器”來讀數,也不愿“靠魚”來檢測,結果要么是天花亂墜、要么是似是而非。

    更重要的是,水質預警“主要靠魚”并非粗放的檢測方式。“魚類其實是一種有效的生物監測和預警手段,不少自來水廠會在前置的取水口專門養魚,通過觀察魚的特殊回避特性來看水質是否出現污染”,譬如香港的自來水廠,就養有一種特殊魚種,可對水中的幾百種毒物產生敏感反應;北京自來水集團也在水廠的源水沉淀池中投放對水質非常敏感的小魚,替市民“嘗”水。當然,魚跟魚可能不一樣,但生物應激反應的群體變化,對水質安全就沒有絲毫警示意義嗎?

    技術可能有掣肘、資金可能有缺口,若能稍稍對“主要靠魚”的水質預警秉持起碼的警惕,水安全的日子恐怕也會更踏實一些。這真是一點也不好笑的事。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