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們坐在臺上,主持人播放一段段事先由記者暗訪拍攝的短片,曝光城市建設的種種弊端,市民現場問責官員,其中不乏犀利麻辣的場面,這就是武漢的“電視問政”。據稱,不少官員在臺上被問得臉紅尷尬,滿頭大汗。(7月15日《新京報》)
能讓官員在臺上冒汗,這樣的電視問政還是有點含金量的。官員被問得頭上冒汗的機會,雖然不是很多,但也并非沒有。比如說有些領導作風比較實在,提問一些問題時,往往直逼核心,這時候被問的官員也會冒汗。可如果止乎于問,只滿足于讓官員冒汗,那問過也就問過,并不會帶來工作作風的根本改善,并不會獲得工作的持續進展。
有網友總結問政官員回答問題的套路:“認錯,改進,明天去看看。”還有網友總結歸納了一些領導的經典之語:“1、我剛到部門不久,一些情況還不清楚;2、你提的這個問題很好;3、有的情形我知道,但剛才看的這些情況,我還沒見過;4、我向市民們鄭重承諾,也歡迎大家監督,保證解決問題。”這些情況在現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而且這也常常是冒汗之后的回應。如果電視問政止于冒汗,并不能帶動任何實質問題的改善,那這樣的電視問政,即使有再高的收視率,與一部情景劇又有多大區別?
電視問政必須致力于解決問題,不能滿足于臺上冒汗。臺上汗冒得再多,如果沒有后續動作,也只具觀賞效應;現場再認真頂真,也難免流于形式。相對而言,即便官員沒有冒汗,但只要民聲民情“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實”,那也應該值得肯定。據稱,武漢市的4位副市長、13個城區區長以及數十個部門一把手帶領工作人員,按照分管領域的不同,來到武漢街頭巷尾,和市民商量、實地解決新近的訴求。這種態度,雖在鏡頭外,但比鏡頭內還要精彩。
有訴求必須落實,但也存在落實不了、不好的情況,這就涉及到問責。有人稱,“要想臺上少冒汗,只有平時多流汗”。這不僅是對官員講的,也是對制度講的。我們的制度能不能做到,讓那些平時不做事、做錯事的官員受到約束、付出代價、直冒冷汗?如果做到了這一點,也就能夠形成一種勤勉勤懇的氛圍,就會推動一批問題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