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14個記者節。
“立冬一日,水冷三分”。剛過立冬,氣溫正在驅寒,而并未塵埃落定的陳永洲事件,仿佛讓這個記者節增添了一絲尷尬和蕭瑟。每年的這個時候,無論是調侃,還是自我解嘲;無論禮贊,還是物質褒獎,關于記者節,網絡上下都會出現熱潮。
11月7日,央視主持人白巖松在清華大學做了題為“這個時代,如何做記者”的演講。這個議題讓人詫異,如何做記者,還需要討論、需要指教嗎?其實,“如何做記者”仍有重申之必要,尤其當記者這一群體被貼上不同標簽、當記者遭遇多重困境之際,更應該回到原點,重新審視記者的天職、記者的責任、記者的底線等等。
記者不寫假稿,不制造假新聞,這就是底線。“新聞記述,正確第一,凡一字不真,一語失實,不問為有意之造謠夸大,或無意之失檢致誤,均無可恕。”這樣的行業準則,不可違逆。
關于記者節,曾有新聞界前輩認為,這個節,既指節日,更指節操。想想不無道理,沒有節操,不配當記者,也就談不上過記者節了。有些記者之所以受到尊敬,不是因為他的資歷,更不是因為他所供職的新聞媒體,而是因為他有操守,有追求,寫出了許多維護公共利益的監督性稿子。如果沒有職業操守,很難寫出捍衛公共利益的稿子,即便寫出也難以令人信服。
應該看到,我國的媒體正在經歷艱難轉型,而記者在轉型過程更多了一些茫然,乃至疑懼,有的記者出現了迷失。其實,越是轉型越需要堅守,越需要恪守公正。而客觀公正,既離不了媒體的自律,也離不了記者的自覺。
范長江說過:“我想世界上很少有像新聞工作者這樣有更多誘惑與壓迫的。”壓力與誘惑并存,許多時候誘惑比壓力更可怕。有的記者不懼壓力,卻在誘惑中摔倒,殊為可惜。當然,害群之馬畢竟是少數,大多數記者仍在堅守,而且不高調,堅毅前行,他們未必有大名氣,但絕對值得敬重。
毋須諱言,記者這個職業,仍有光榮和夢想,仍需葆有理想主義,也仍需重新自我檢視。記者有監督之責,也需要監督。記者為他人爭取權益,記者的權益也需要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