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新華網評:“審丑疲勞”暴國產電影危機

2014-01-10  來源:新華網
[字體: ]

2013的中國電影市場出現了全國總票房、國產片票房雙項“同比增長”,就整體而言,當是“喜勢”。

  然而,同時又出現了兩個異常:其一,2013年,盡管票房同比增長27.51%,平均上座率卻只有15%,這是一個極低的上座率;其二,在內地銀幕增加5077塊的前提下,12月全月總票房約為21.4億元,遠不及2012年12月的25.5億。

  要追問上述異常的原因,不妨先看一位觀眾訴說在2013年最后一天的觀影經歷。她說:“手中還有兩張影院贈票,將于2013年的最后一天過期。到了定點影院發現,排片計劃簡直奇葩到了極點,只有《私人訂制》《警察故事2013》《青蛙王國》三部電影。再看看圣誕檔期美國的排片計劃,《華爾街之狼》《美國故事》……佳作不斷。頓時感覺手中有票,心中有淚。”(2014年1月3日《新華每日電訊》)

  這位觀眾所遭遇的影院排片情況,在這兩年的黃金檔期是“普遍規律”。在目前“國情電影市場”,一些“私人定制”的“霸王排片”,不僅剝奪了觀眾的選擇權,而且破壞了市場經濟的有機淘汰機制,這才會出現近年國內電影市場“爛片高票房”、“惡評創票房”的奇觀。

  因此也就出現非常諷刺并且令人無奈的現象,這部“炒冷飯,了無新意”、“三個短段子加一段朗誦”的《私人定制》是馮小剛口碑最差的電影,卻也是馮小剛票房最高的電影。馮小剛面對業界人士和觀眾一邊倒的惡評,對《私人定制》的粗制爛造毫無反思,反而公開宣稱“我隨隨便便拍一部電影就賣了4億,我認認真真拍一部電影卻不賣錢”。

  更需要注意的是,在觀眾面對“爛片”別無選擇的時候,這兩年國產類型日益轉向以低級搞笑為主題的“審丑喜劇”畸形時代。史詩性的悲劇片,需要深厚的文化資源作前提,必須以人生社會的深刻洞見為底蘊,它正是電影藝術最見功力、最見品味的類型,是電影中的真正高端產品,但是現在國產片中嚴重邊緣化。

  現在國內導演奉行的口號是“不為拿獎拍片”,說白了就是“只為撈錢拍片”。“審丑喜劇”在中國電影生產中“一花獨大”,就是因為“隨便拍都賺錢”。導演們的拜金主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被罩上了“觀眾需要樂子”的幌子。但是,觀眾花錢看電影,真是“只需要樂子”嗎?觀眾需要樂子,難道需要的就是目前這些霸占國內電影銀幕的低級的“樂子”。借用馮小剛的《私人定制》中的話來說,中國觀眾真的只能在中國電影人“惡心自己”拍出來的電影中“找樂子”嗎?

  2013年出現“賀歲檔期不給力”,表明“別無選擇”的中國觀眾面對“小丑當家”的中國電影市場已經嚴重“審丑疲勞”(準確講是“厭棄”),令影院“傷不起”的低上座率是勢之必然。

  “審丑喜劇主流化”的國產電影令中國觀眾“別無選擇”,在如此國情電影市場下,中國電影遭受的危害,不僅造成了國產電影“有票房無品味”、“內熱外冷”(國內市場火紅,海外市場冷凍),而且必將進一步惡性強化國產電影的“自愚自落”。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