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八項規定的出臺和反“四風”的開展,讓社會風氣煥然一新。隨之而來是部分公務員“叫 苦不迭”,認為自己工資太低,曬起了工資條。然而,同情聲甚少,“吐槽”頗多。這種現象也成為2014年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
破除“隱性福利”方知收入不高?
“據我所知,公務員的工資真心不高,但津補貼不少,因此收入也不能算低。”全國政協委員何偉說,“當然,我說的是光明正大的合法收入,不包括那些‘隱性福利’。”
以國家某部委的公務員王然為例,33歲的他正科3年,月收入5400元左右,年收入大約6.7萬元。其中,工資只有1900元左右,其他都是津補貼。“津補貼中大頭是房補,每月1000元。”王然告訴記者。
何偉委員表示,津補貼占公務員合法收入的大頭本身就是一個很“奇特”的現象,更為關鍵的是津補貼不透明,有時工資條連公務員自己都搞不明白——這個月多一項這個,下個月多一項那個。
一些津補貼更是巧立名目——某機關單位僅通訊費就設置了“住宅公務電話包干費”“無線通訊工具補貼”“通訊補貼”“特殊通訊費”四個補貼項目——只是埋怨工資不高,閉口不談津補貼,難免遭人質疑。
當然,大部分公務員即便加上津補貼,收入也不高。而除了不規范的津補貼,網友還“吐槽”稱,公務員衣食住行都不用花錢,“連衛生巾都發”,收入即便中等日子照樣很滋潤。
全國政協委員胡漢平說,這種現象的確存在,而且往往出現在擁有審批權、執法權、征收權、罰沒權的部門。對此,公務員群體的意見也很大。“同一個地區,不同部門待遇差距很大,甚至相同部門不同崗位待遇差距也很大。”胡漢平委員說。
何偉委員表示,八項規定的出臺和反“四風”的開展,公務員亂發津補貼的現象得到規范,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車私用等“隱性福利”很大程度上的得到遏制。“由此看來,部分公務員被破除‘隱性福利’后才知道自己收入不高,引來網友‘吐槽’也在情理之中。”
特權不改,隔閡何以消除?“很多公務員享受公費醫療,不繳納養老保險退休金反而很高,這些也是公務員一‘哭窮’就被‘吐槽’的重要原因之一。”全國人大代表、寶豐縣鬧店鎮法庭庭長朱正栩說。
這位代表認為,一方面,這些待遇折合成現金本身恐怕不低;更為關鍵的是,盡管其形成有著種種復雜的原因,但結果卻是產生了一種類似公務員集體“脫離群眾”的感覺。
“這樣那樣的‘特權’是造成公務員群體與其他群體產生隔閡的深層次原因之一。”朱正栩代表說。
應該看到,長期以來,我國一直致力于推進公務員社會保障各方面的改革,然而由于種種原因,給人的感覺總是“雷聲大、雨點小”。
“除了特權,更受人詬病的就是貪污腐敗,即便只是個別現象,卻著實是‘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羚銳制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熊維政說。
王然表示,自己理解針對公務員的“吐槽”,但也希望網友不要以偏概全。“90%以上的公務員其實就是職員,不是‘當官的’,更沒機會貪污腐敗。”王然說,“而且,大部分公務員對那些‘表叔’‘房嬸’也是深惡痛絕。”
增強互信,應回歸“在其位、謀其政”除了上述因素,公務員要求加薪卻被“吐槽”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不作為”和“亂作為”。
農民工討薪被各部門推來推去,小伙子辦個護照遭遇百般刁難,城管打小販“花樣迭出”,媒體電話舉報賣淫嫖娼卻無人出警……
“從小了說,公務員拿著國家的工資,就要為人民群眾辦事,有的公務員連這樣天經地義的事情都不做,‘哭窮’不被‘吐槽’才怪哩!”熊維政代表說,“從大了說,公務員應該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有些不但不服務,還變著法刁難人,這簡直是欺人太甚!”
全國人大代表馬文芳認為,這些“小事”積累起來貽害無窮,尤其是在網絡發達的時代,被迅速傳播后,不但影響干群關系,更敗壞政府形象。特別是一些部門和地方政府或是避而不答,或是遮遮掩掩,有的甚至弄虛作假,到頭來只會更加破壞政府的公信力。
與這種對老百姓“不作為”“亂作為”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些部門對行政審批事項“常抓不懈”。說到底,還是利益因素在“作祟”。
記者采訪的代表委員普遍認為,公務員“曬工資”遭“吐槽”,其背后有著深刻而復雜的原因。公眾絕非僅是盯著公務員的工資,而是期待著公務員回歸“在其位、謀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