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遭遇利益輸送實名舉報卻仍順利掛牌上市的新股我武生物,在連續四個交易日暴漲94%后,終因股票價格異常 波動,宣布自1月27日起停牌進行核查。29日公司再次發布公告稱,經自查,公司不存在應披露而未披露信息的情形,公司股票自當日起復牌。
一邊被質疑“熟人配售”,一邊核查未結束已融資交易,我武生物的IPO歷程不僅僅揭開新股發行制度漏洞的一面,權力尋租、利益輸送等資本市場腐敗問題也再度引起社會關注。
遭實名舉報仍順利上市
上周,頂著首家獲批發行“光環”的我武生物上市后的表現頗為引人注目。在該公司掛牌上市的前一日,20日中午,上海師范大學金融工程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黃建中向證監會實名舉報我武生物IPO配售環節涉嫌尋租腐敗。
黃建中對記者表示,其舉報的依據有兩方面:一是該公司上市市盈率低于行業平均水平,涉嫌有意壓低價格,進行利益輸送;二是在我武生物的IPO配 售過程中,不同機構或個人獲配比例懸殊,平均獲配6.64%,公募基金和社;皤@配3.42%,唯一一只100%中簽獲配的專戶國聯安-吾同-靈活配置 分級7號資產管理計劃的三個合伙人中,有兩個曾在閩發證券工作,而我武生物主承銷商海際大和證券現任總經理也曾在閩發證券工作,這令市場懷疑主承銷商擁有 配售權之后進行尋租,違背了市場的公平性。
在黃建中看來,根據有關規定,擬上市公司被實名舉報,有關問題待核查時,應當暫停上市。事實上,在過去幾年這樣的做法有跡可循。立立電子、蘇州恒久、勝景山河、新大地等個股均在成功過會后因市場質疑而被證監會終止上市。
但截至目前,證監會的調查還在繼續,我武生物就已順利搭上了當日上市交易的末班車,而且在四個交易日內上漲94%。這也意味著在打新環節每配售100萬股的投資者,四天就有逾1800萬元入賬。
而對于市場質疑我武生物相關事宜,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日前僅表示,我武生物的主承銷商海際大和證券在新股發行定價抽查范圍之內,目前正在核查 之中。深交所則將停牌原因歸結為,因近期我武生物股票價格異常波動,為保護投資者利益,將進行大股東、實際控制人及公司是否存在應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事件 的核查工作。
制度漏洞“打折”IPO新政眾多專家認為,上述現象暴露出券商自主配售過程中存在的漏洞。這是繼老股轉讓之后IPO新政策在實施過程中又一被鉆空子的制度漏洞。
根據我武生物公布的網下配售情況,社保基金四零九組合以20.18元的價格申購了1800萬股我武生物,最后獲配61.63萬股,獲配比例不到 4%;東吳證券東吳匯利1號債券增強型限額特定資產管理計劃以20.11-23.33元不等的價格申購了100萬股,最后獲配0股。
但是,一位名為柳海彬的自然人投資者,以18.70-20.06元不等的價格申購了200萬股,最終獲配100萬股。這位自然人投資者不但報價低于上述兩家機構,且獲配比例高達50%,讓市場大跌眼鏡。
針對上述現象,一家合資投行人士告訴記者,在本輪新股發行改革中,新股配售方式給予了券商自主配售權,意味著券商在網下配售環節能進行自主選擇。只要不存在利益輸送的現象就是合規的。
券商自主配售過程中是否有掮客存在,又是否存在權力尋租,目前還有待監管層的調查。
在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市場研究總監桂浩明看來,自主配售不等于自由配售。自主配售離不開一個前提:發行本身必須是真正市場化的。新股的發行價格 充分反映了市場各方對它的估值水平,是基本合理的,不存在買入這樣的新股肯定就能賺到大錢的預期與現實,否則就成了違法的利益輸送。
誠信監管是投資者信任之基本次新股發行制度改革后,老問題并未見杜絕:三高發行未能抑制、財務造假依然橫行、利益輸送接踵而來,一系列問題已難以簡單用制度漏洞來一言以蔽之。發行人、中介機構等相關群體各種“貓膩”操作的背后究竟有怎樣的利益糾葛,投資者猜測和懷疑不斷。
任何利益輸送和權力濫用都有其滋生的“溫床”,管理松懈、權力失控、監管不透明,都有可能令“蛀蟲”的胃口越來越大,不僅弱化市場資源配置的功能,扭曲市場價格體系,更失信于民。
在資本市場,誠信是維護公眾投資者利益、維系公眾投資者信心、關乎資本市場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是資本市場發展的基石。專家認為,誠信建設不僅是發行人、中介機構的必要守則,監管者誠信更是投資者的信任之基。如果破壞了這種信任,我們的市場很難穩定,容易造成渙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