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重點小學30萬元,西城重點小學19萬元,東城重點小學16萬元……今年幼升小即將開始,一個隱蔽的群體蠢蠢欲動,他們就是“擇校黃牛”,號稱 交錢就能上名校,要價從幾萬元到幾十萬元不等。記者暗訪發現,“擇校黃牛”承諾提供的服務也是五花八門,包括跨區擇校、本區內跨片擇校、異地戶口辦齊五 證、學生信息采集撤更……不一而足。(4月14日《北京青年報》)
“擇校黃牛”很牛氣,開口就是幾十萬元,這比醫院的“黃牛”強悍多了。不過“擇校黃牛”也說了,他們的利潤基本在2萬元到5萬元不等,其他都是“打點費”。若如此,能給指標的“內部人員”才是“厲害角色”,一個擇校指標就能賺得缽滿盆溢了。
“擇校黃牛”似乎很厲害,他們一方面講行規,比如,買賣雙方開聯名賬戶,辦不成不給錢;與家長之間會簽訂幾個學校待選,若跨區擇校失敗,孩子也 不會無學可上,此外還能分期付款。另一方面又講信用,“黃牛”們提供的合同文本和操作流程,很多在技術細節上能為家長排除被詐騙的風險。更重要的是他們明 碼標價。如此,“擇校黃牛”很難讓公眾不相信其真實性。
面對“擇校黃牛”,當地教育主管部門極力否認,稱幾十萬元一個名額純屬“黃牛”詐騙。可是如果“擇校黃牛”真的沒有市場,早就該消失了,為何依然在做著“擇校生意”?這讓我們究竟相信誰?
說實在的,“擇校黃牛”開的價如此畸高,不是一般老百姓所能承受的,能做成多少“生意”著實令人懷疑。但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因為教育不公平, 只要擇校的動力還存在,就少不了“擇校黃牛”。單方面地否認“擇校黃牛”的存在,是難以讓公眾信服的。這需要做些工作。其一,需要詳細公開招收的新生信 息,接受公眾監督。只要公開,不管是通過“擇校黃牛”進來的,還是通過其他路徑進來的,都會被發現;其二,加快教育公平的改革進程,讓家長沒有了擇校沖 動,“擇校黃牛”就會自然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