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見佛扔錢”扔進了博物館 游客咋成了“香客”?

2014-10-05  來源: 新華網
[字體: ]

 國慶小長假期間,記者來到甘肅省博物館,看到許多佛教造像復制品前堆積著大量人民幣,個 別游客擲錢祈福,工作人員并不勸阻。近年來,明十三陵等地也多次曝出游客“祈福錢幣成堆”問題。類似行為如何看待?管理者“既不提倡也不制止”的態度是否 適當?

    博物館里隨地擲錢祈福 參觀者成“香客”

    甘肅省博物館“莊嚴妙相”佛教藝術展覽館,陳設著甘肅絲綢之路上魏晉至清代的大量珍貴佛教文物。其中一間展室還專門復制了敦煌莫高窟、炳靈 寺石窟、麥積山石窟等處的珍貴佛教造像。據甘肅省博物館介紹,由于布展精美,佛教藝術展覽館被中國博物館協會評為全國十大精品展之一。甘肅省博物館介紹, 設置這個展館的主要目的,是“讓人們從藝術的角度了解佛教,了解甘肅”。

    然而,記者在展覽室看到,多尊佛教造像身上、手臂上被扔有面值從一角到十元不等的人民幣,有些還被疊成小方塊。在炳靈寺大佛復制品下方,有 一塊白色護欄專門圍起來的地方,散留著大量現金。記者在這個展覽室參觀10余分鐘,就看見有幾位游客投擲錢幣,而工作人員并沒有阻攔。環視展覽室內外,看 不到一塊勸說游客不要投擲錢幣的標識。據甘肅省博物館介紹,自2010年6月這個展覽館重新布展以來,投擲錢幣祈福的現象就一直存在。前兩年,竟然還有人 來此還愿。

    甘肅省博物館部分展館祈福錢幣成堆,并非個案。據媒體報道,北京十三陵的地宮內,同樣出現游客大量投擲錢幣祈福的現象。

    祈福錢幣多被捐贈 管理者不提倡不制止

    記者了解到,面對投錯了地方的祈福錢幣和“見佛就扔錢”的游客,甘肅省博物館、明十三陵管委會等管理部門采取的措施非常相似:祈福錢幣的去向多為向公益事業捐贈;而對擲錢求福的行為本身,一般都是不提倡也不制止。

    甘肅省博物館開放管理部主任尤金銘說,他們對佛教藝術展覽館里的錢幣,定期清理、定期捐贈和專人清點、專人記賬、專設房屋保存。4年來,他們分兩次共捐出9萬元現金,分別捐給炳靈寺石窟和慶陽市北石窟寺。

    尤金明說,我們是博物館不是寺院,不提倡在展覽館里投擲錢幣,最初管理人員會上前勸說,但由于展覽室只有1位工作人員,人手有限,勸說效果 不佳,有的“香客”還與工作人員吵鬧。每次定期清理錢幣,開放管理部10多名工作人員齊上陣,清理一周都清理不完,他們也不勝其煩。

    學者:擲錯地方的錢幣形同亂扔紙屑

    在以文物收藏展覽、文化教育為主旨的博物館里,部分游客向佛像復制品投擲錢幣的行為,應如何看待?博物館是否應該有所作為?這一問題引起了爭議。

    甘肅省博物館社教部主任盧冬說,“擲錢祈福也是許多人寄托情愫的一種方式。對于這種普遍存在的現象不應孤立地看。我個人認為,這是一種佛教 文化現象。”她說,“博物館已不是以前的純學術單位,現在也是公眾休閑的場所之一,是讓人身心愉悅的地方。如果他們(因此)很愉悅,也挺好的。”

    不過,在部分游客和學者看來,博物館里擲錢祈福,并非文化現象,而是文明問題。蘭州市民王立說,一個本該典雅莊重的佛教藝術展覽館,因為部分游客見佛就扔錢,變得不倫不類,看了讓人不舒服。

    還有游客認為,博物館不及時清理錢幣,給許多游客形成了“默許”的錯誤印象。對此,尤金銘解釋,每天把投擲的錢幣清理掉,博物館工作量會較大。不過,記者算了一筆賬,按博物館所稱4年收集9萬元、每年251個工作日推算,游客日均投擲錢幣不超過90元。

    “文明參觀不僅靠公眾自覺,也需要管理者積極引導。”甘肅政法學院講師楊智博士說,博物館是文化單位不是祈福場所,更不是宗教場所,在這里 擲錢祈福,和隨地亂扔紙屑相差無幾,也是對國家法定貨幣的不尊重。作為窗口單位,博物館應當不怕麻煩積極作為,以管理、引導促公民素質養成,而不能任由 “破窗”一破再破。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