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管好農村流水席能靠“報備”嗎?

2014-10-31  來源: 新京報
[字體: ]

從上到下,各級政府都在簡政放權,砍掉不必要的審批,放掉該放的權力,那些形式化的“報備”也該減一減了。治理農村食安問題,同樣也需要在做好服務上下工夫。

  河南省周口市日前率先在全省出臺《關于周口市農村集體聚餐食品安全管理辦法的通知》,要求農村聚餐達40人以上者,需要報告備案;200人以上 者,需由食品安全專業人員現場指導。這一規定引發“歧視農村”的質疑。周口市相關部門人士表示,此舉“非但不是歧視農村,相反正是對農村的保護”。

  表面上看,周口市這一管理辦法針對性很強,也看到了農村流水席長期以來疏于管理的癥結所在。從食品安全角度講,動輒數十人、上百人,甚至數百人大鍋吃飯,確實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不過,指望通過這樣一個基于“報備”的制度安排,似乎很難根治農村的流水席。

  其一,這一辦法缺乏可操作性。《通知》要求40人以上的農村聚餐須向鄉村食安信息員填表申請,目前還不清楚,周口市每個鄉村是不是都有這樣的 “食安信息員”,其職責如何履行?有沒有監管的專業水準和責任心?如果仍然是村干部兼職,則這樣的“報備”是否僅僅只是多一茬手續、添幾多麻煩?或者干脆 就是走走形式,虛文而已?

  這樣的擔憂并非多余。農村屬于熟人社會,信息員又非專業人士,在監管責任“下沉”到鄉村的同時,若不輔以完善的制度,怎么可能管好那些流水席?

  其二,此種高高在上、完全立足于管制的治理思路,也并不符合時下政府轉變職能的改革方向。

  農村食品安全問題千頭萬緒,相關部門理應有更為周詳的治理規劃,一方面應該嚴格搞好源頭治理,比如對于食材的檢驗檢疫,對于相關人員的健康檢 查,還有相關安全、衛生等方面的宣傳培訓等等;另一方面,似乎也應轉變思路,變管制為服務,多付出一點辛苦,走出去、走下去,延伸觸角、密織網絡,讓民眾 真正感受到一種政府的護持。

  那種以為只要發一個文件、下一道通知,即意味著完成了一次管理過程的思路,早該拋掉了。僅僅端坐在辦公室發號施令,或者將工作指派給鄉村,不僅不可能做到管理到位,不客氣地說,也不排除卸責的嫌疑。

  時下,從上到下,各級政府都在簡政放權,砍掉不必要的審批,放掉該放的權力,那些形式化的“報備”也該減一減了。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在農村食安問題上就可以放任自流,而是希望有關部門不要再沿襲以往的行政慣性,在真正需要下大力氣管好的領域內避實就虛、放棄責任。

  任何一項事關公共治理的制度規定出臺,應該事先評估其是否合理,是不是可行。其實,在農村食安問題上,與“報備”相比,嚴密的檢驗檢疫、嚴厲的懲治措施、預先防范乃至信息公開制度等顯然更重要。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