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圖片
“現在找工作主要就是‘拼爹’嗎?”對這一問題“是”與“否”的回答,既能反映一部分人對社會競爭規則的認識,也能一定程度折射出當前就業競爭的現狀。“是”的背后是人們內心的不甘、不平與無奈,“否”的背后是人們內心里理想還在、希望還在、期許還在。
據媒體報道,2014年3月至10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國10個省份發放調查問卷,對近6年來未就業大學畢業生和已就業大學畢業生進行對比研究。其 中,針對“現在找工作主要就是‘拼爹’”這一說法,未就業大學畢業生中持同意的比例為47.1%。不過,在找工作過程中,“提供過幫助的人”排第一位的是 朋友(61.3%),家人均排在第二位(55.4%)。在他們認為最有利于就業的因素中,排在前四位分別是:有相關實習和工作經歷(63.7%)、工作能 力強(48.6%)、學校名氣大(28.8%)、形象氣質好(27.8)。而選擇“父母、親戚的幫助”作為最有利于就業的因素,則均列在第六位 (19.0%)。
對這樣一個調查結果,我感到欣慰和慶幸。盡管“拼爹”現象著實堪憂,也著實令人氣忿與無奈,但是幸虧它還未成為大學畢業生們的主流認識。從調查的情況來看,大學畢業生認為個人能力和綜合素質才是最有利于就業的因素,而非父母和親戚的幫助。
“找工作拼爹”未成主流認識之所以讓人欣慰,是因為它讓人看到,一些破壞競爭公平的潛規則雖然存在,但是“無爹可拼”的人們并沒有因此而絕望,沒有將“拼爹”視為競爭的主導性因素,更沒有因此而放棄個人的努力,放棄對未來的希望。這是最重要的。
可以說,“拼爹”現象是社會的一種病,由體制之病演繹成為人們的心病。“拼爹”其實拼的是權,是錢,是不為多數人所享有的資源,這種資源一有排他性,二有 支配力。一些人之所以愿意“拼爹”,一是家庭背景的不同造就各人資源的差異,一些人有“爹”可拼;二是體制漏洞給了“爹”們呼風喚雨的能量和空間,“拼 爹”管用。
但從社會來說,“拼爹”現象的存在破壞的卻是社會的公平法則,它催生的不僅僅是權力尋租的貪腐機會,而且就人才選拔來說,它還可能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 逆淘汰,破壞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阻礙經濟和社會的進步。從人們的價值觀層面來說,“拼爹”思維也是一種誤導,它虛化和矮化個人的努力,卻放大權力、資 本、潛規則的作用,長此以往,會讓社會肌體走向理想不存、正氣不彰、信念喪失的病態化運行。
民間有句話叫“別光看賊吃肉,也要看到賊挨打”。“爹”再牛、能量再大,也畢竟不是可以長久依恃、處處通行的萬能鑰匙,甚至有時“有爹可拼”未必就是好 事。“福兮禍所伏”,這一點從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劉鐵男在法庭上痛哭、后悔教子不嚴就可見一斑。
堵塞“拼爹”空間,就是在為大學生就業創造起點公平、規則公平、權利公平的更多可能和機會。從根本來說,靠的還是“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改變權力在一 些人手里私器化的傾向。這既是規范權力運行的需要,也是樹立社會正義的需要。如果有一天,當大學畢業生們面臨就業之路的選擇時,腦海中不再有“拼爹”這樣 的意識和概念,或是有爹可拼也不拼,不敢拼,不能拼,拼不起,而想的是拼能力、拼實力、拼努力,那才是最讓人期盼和欣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