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客,一個風風火火“闖”入政府工作報告的新名詞,如今正“聲名鵲起”。
今年伊始,李克強總理就曾考察了深圳柴火創客空間,為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創客被寄予厚望。
盡管名字“火”了,但中國創客仍顯稚嫩,規模、水平參差不齊,公眾仍然感到陌生。大國創新,緣何寄厚望于草根?點燃“萬眾創新”,創客要闖哪些關口?
“生死”關:在夢想中艱難跋涉
創客,對多數人來說,還是一個陌生的群體。
連不少兩會代表委員此前都沒聽說過“創客”一詞,一些投資人也不能準確說出創客為何物,反問記者:“創客指的是大學生創業嗎?”“養豬算不算創客?”
許多傳統行業人士對他們不了解、不認可。在他們眼里,創客是一群怪孩子,過著“宅+瘋”的“不正常生活”,做著常人聞所未聞的東西,比如“腦控飛球”“3d打印筆”“變形本”……至于這些東西有什么價值,鮮為人知。
全國政協委員左曄說,中國創客還處于發育期,數量規模都較小。據統計,全球創客空間已達數千家,而國內只有70余家。由于國內認知度低,中國創客創業后往往依賴海外市場。柴火空間創始人潘昊說,其直接服務的全球創客約16萬,國內只占5%。
就是這樣一個小眾群體,卻被寄予厚望,作為帶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尖兵之一。左曄表示,它有望給中國創新帶來三種東西:潛力無窮的產品、致力創新的精神、開放共享的態度。
然而,創客不得不面對一個殘酷的現實:大部分人如果創業,是注定要失敗的。目前國內青年初次創業成功率不足10%,而創客們的創業成功率則可能更低。
“研究了幾年,只剩下一堆‘紀念品’,這很常見。”海南創客聯盟發起人何俠說。全國政協委員俞敏洪道出實情:“我打算每年幫助支持80到100個創客,支持他們的新項目。我清楚地知道,這些項目最后有一大半會失敗。”
“求速死”是創客生活的常態。接受采訪的創客們說:“我們的目標不是存活,而是速死;你必須不斷試錯,在挫敗中創新,在‘死’中重生。”
夢想與迷惘同在,孤獨與歡樂并存。中國創客在堅守,在跋涉。
環境關:鼓勵創客不是光撒點“胡椒面”就行
聽說創客“不差錢”。近兩年天使投資大熱,甚至被稱為“錢多速來,見者有份。”清科研究中心發布報告稱,去年全年發生766起天使投資案例,總額超5.26億美元,同比增長達161.4%。
創客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青睞。股權眾籌平臺“天使匯”CEO蘭寧羽說,近兩年投資創客的不斷增多,自己正在關注一個“00”后創客團隊的低成本模擬飛行器項目。中關村天使投資協會副會長李竹說,他對一個智能體溫項目興趣濃厚,已進行了投資。
各地的支持政策也不斷推出,給創客“輸血”。在北京,中關村已啟動專項工程推動大眾創業和跨界創新,擬到2020年實現以創新型孵化器為代表的“眾創空 間”超過500家。在江蘇,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經信委主任徐一平說,江蘇今年還將建立兩個基金,來支持包括創客在內的大眾創業。
盡管如此,“差錢”的創客也不在少數。甚至明明“看得見”的錢,偏偏因為各種障礙拿不到。
“創客”一詞的中文譯者、資深創客張浩正在研制一種新型機器人,成本不低,所需的一臺工業機器人就要十幾萬,當地雖然有扶持政策,卻往往難起到實質性幫 助。以一項設備采購補貼政策為例,今年7月前注冊的公司,必須明年7月備案,才能申請后年的資助。張浩說,3年等下來,創客可能早“餓死”了。
類似的“卡子”還有不少:申請專利可獲補貼,但以個人名義申請專利,必須要當地戶口,若以企業名義申請則費用要貴數倍;有的扶持政策必須“海歸”才能享受,讓本土高校畢業的他非常不解:“創新是平等的,為什么區別對待‘土鱉’和‘海龜’?”
“事實上,缺錢的背后,是缺鼓勵創新的體制機制,是缺對好創意的篩選和發現能力。鼓勵創客,不是光撒點胡椒面、設個基金、出臺個扶持政策就可以的。”全國人大代表劉群說。
早在10年前,重慶創客張曉就開始試制垂直起降無人機,因為起步太早,政策環境缺乏,被視為另類:“一個中學生,做什么飛機?”如今無人機項目大熱,張曉的項目卻早已被“熬”死。
張曉對此很感慨:“如果科技和產業規劃沒有前瞻性,只能跟隨國外、規避風險,國內寶貴的超前項目和團隊就會死掉。”
名利關:急功近利是創客的“天敵”
做創客,需要情懷。
曾進行過一個創客專題調研的全國政協常委陳德銘,對一個情景印象深刻:在上海靜安區一處很簡陋的地方,幾百個青年創客在埋頭搞創造。有的人甚至利用互聯網,努力鉆研著一些本該由高校資深研究人員才能觸碰的項目。這種創新的氛圍,一定要保護和繼承。
創客區別于傳統創業者的一大特點是,首先并不追逐利益,而是追求“改變”。代表委員們說,很多人當創客,只是因為“喜歡”,因自己的創造“改變世界”而欣 喜。也正是如此,他們才能在孤獨寂寞中淡泊名利,“痛并快樂著”。與資金、政策支持相比,“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闖勁和精神,是支撐創客的真正內在動力。
曾幾何時,“考碗族”“應試族”成了大批中國年輕人的標簽,侵蝕了創新的最好年華。全國政協常委孟學農說,世界上最重要的創新者,多是35歲左右的年輕人。他們最富有生氣、最活躍、最少保守思想。千萬不要讓年輕人老氣橫秋。
代表委員們說,呵護創客情懷要從校園開始。“很多有創意的孩子,經常是學習成績中等甚至不太好的。”俞敏洪委員說,從小學開始,就要加入創意課程,特別要改變“尋找標準答案”的教學模式,鍛煉孩子們的思考能力。
鼓勵創客,不能急功近利。在談到百度鼓勵創新時,全國政協委員李彥宏說,主要做法就是招最優秀的人,給最大的空間,看最后的結果,平時管理中不打卡、穿著隨意、上下級關系不明顯,這樣可以公開平等進行討論,不斷刺激出各種創意。
創客張浩說,希望社會給一個寬松寬容的環境,不要將失敗者打趴在地,要鼓勵他們站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