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校長變部長”:中國選拔官員新動向

2015-03-09  來源:新華網
[字體: ]

中國新任環保部部長陳吉寧7日舉行記者會,就“全面加強環境保護”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陳吉寧備受關注,不僅因為中國日益突出的土壤、水、大氣污染等環境問題,也與他的校長和學者身份密切相關。“校長變部長”,民眾因此對陳吉寧多了一份期待。

   西北大學校長方光華任西安市副市長、中國科技大學校長侯建國任科技部副部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懷進鵬被任命為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2015年,多名校長轉換角色,變身政府官員。

   2014年底,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2014—2018年全國黨政領導班子建設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提出,“注重從國有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企事業單位領導人員中培養選拔黨政領導班子成員。”

   《綱要》指出,“重視充實熟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新型城鎮化、生態文明建設和信息化建設等方面工作的干部。”分析人士指出,“校長變部長”反映了這一新動向。

   分析人士認為,“校長變部長”,其一大優勢是專業背景,從而在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適應新常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陳吉寧曾擔任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主任,是知名環保專家。清華大學官網公布的簡歷顯示,陳吉寧長期致力于環境系統分析方面的研究工作,致力于將系統分 析的方法和工具應用于環境工程、規劃、管理和政策研究,特別是如何解決復雜環境問題的綜合性評估及其中的不確定性問題。

   不僅在學術方面是內行,對于此次履新的環保部來說,陳吉寧也不陌生。在清華大學任職期間,他還同時擔任國家環境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家環境保護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等職。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說,從陳吉寧的簡歷就可看出,他與環保有“不解之緣”。帶著超強專業背景入主環保部,這些專業知識將有助他針對當前突出問題,提出一些創新性的解決措施。

   “這些學者長期在高校任教,具有極強的理性思維,‘官氣’較少,‘文氣’較濃,這也有助中國政府治理的現代化。”汪玉凱說。

   日前調任工信部的懷進鵬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計算機軟件專家。他長期從事網絡化軟件技術與系統研究工作,在網絡軟硬件資源的可信共享與調度技術、安全協議理論、應用軟件自動開發工具等方面,做出了系統的、創造性的貢獻。

   全國政協委員、北航宇航學院教授徐世杰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懷進鵬校長學術水平高,對計算機軟件等方面的科技發展情況非常了解,有利促進“工業”和“信息化”深度融合。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主任王長江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官歸官,學歸學,官學之間壁壘森嚴,既不利于人才本身成長,也會形成一種僵化系統,這和現代社會發展要求不相適應。

   “如今,學者從政多了起來,逐漸打通官學之間的壁壘,這是可喜現象。”王長江認為,官學之間良性互動,是和國際接軌的做法。國外很多智庫其實就是官員的儲備庫。

   汪玉凱提醒說,學者由于長期在高校任教,因此履職初期,難免會不太熟悉政府工作,并對某些具體事務缺乏了解,這需要通過不斷學習來適應。

   全國人大代表懷進鵬今年兩會期間曾短暫接受記者采訪,但表現得非常低調。當記者詢問其對履新工信部的感受時,他直言“還在熟悉情況”。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