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要“快樂國學”不要“應試國學”

2015-04-01  來源:京華時報
[字體: ]

對于斷裂百年的文化來說,“補課”不易,要有耐心,多做工作,不要一強調就想要與高考掛鉤。

  “十二五”教育部規劃課題《傳統文化與中小學生人格培養研究》總課題組日前透露,國內第一套自主研發的高中傳統文化通識教材預計將于今年9月出 版,四冊分別為《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和《道德經》。中國國學文化藝術中心秘書長張健表示,目前各地高考改革的幾個信號均指向國學,但考什么、怎 么考又是一個難題。

  《史記》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個人和國家也一樣,倉廩虛、衣食匱,就會覺得“事事不如人”,連基本的自信也沒了。一百多年 來,中國積貧積弱,飽受凌辱,以至文化精英們回首檢視文化傳統,發出“吃人”之嘆,而盲從西學盛極之際,有學者甚至提出廢除漢字。

  隨著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中國已走出歷史陰影,逐漸找到文化自信,于是國學價值重獲審視。2014年3月,教育部頒布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 育指導綱要》,這是新中國第一個關于傳統文化教育的綱領性文件。由是可見,傳統文化進課堂,實是歷史必然。但是,國學傳播斷裂百年,重拾并非易事。這不但 關乎內容取舍等國學觀問題,還有教育理念、手段等工具選擇等問題。

  不說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國學內容取舍——這并非一個小問題,文化是有時代背景的,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化,今天的中國已進入21世紀,經濟已 高度全球化,傳統文化要如何接入才能與這個時代無縫對接——就教學手段而言,應試未必是好辦法。國學一旦進入高考,對廣大學子來說,很可能成為一種苦差。 近年來,一些地方語文教材嘗試縮減偏深奧的古文篇目,動因就是為學生減負,國學入高考無疑可能加重學生的負擔,此其一。國學不同于古文,除了語言,更注重 理解與接受,將傳統文化知識內化為精神智識,譬如從儒家思想中習得入世、積極的精神,而為了分數死記硬背,重形式輕內容,反而會弱化這一教育功能,此其 二。

  與其讓國學入高考,打造“應試國學”,不如讓國學擺脫考分負擔,嘗試“快樂國學”,這可以減輕學生的逆反心理,效果可能更佳。一方面是內容快樂 化,盡量做到“悅讀”,寓教于樂;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現代傳播媒介,觸發學生興趣。對于斷裂百年的文化來說,“補課”不易,要有耐心,多做工作,不要一強 調就想要與高考掛鉤。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