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人民有所呼 改革有所應

2015-04-11  來源: 新華網
[字體: ]

  第15期《瞭望》新聞周刊將發表慎海雄的署名特稿:《人民有所呼 改革有所應》。

    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必須從貫徹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高度,深刻把握全 面深化改革的關鍵地位和重要作用,拿出勇氣和魄力,自覺運用改革思維謀劃和推動工作,不斷提高領導、謀劃、推動、落實改革的能力和水平,切實做到人民有所 呼、改革有所應。

    “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我們黨領導的改革,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順民心厚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 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習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要論斷,始終有一條清晰的“人心標準”。從“加強對重大改革問題的調研,盡可能多聽 一聽基層和一線的聲音”,到“努力使各項改革都能適應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都能滿足人民群眾愿望和期待”;從“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 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改革的“人心標準”一脈相承。

    堅持改革的“人心標準”,才能激發全社會的改革激情,形成上下同心的改革合力。在爬坡過坎、闖關奪隘的改革攻堅期,謀劃改革,推進改革,都 要“以天下之目視之,以天下之耳聽之,以天下之心慮之”,以人民群眾期盼為念,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愿望,讓人民從改革中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 實惠,最大限度地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才能使人民始終成為改革的堅定支持者、熱情參與者。“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向往和奮 斗的過程,就是積蓄和釋放改革發展強大推動力和創造力的過程。隨著改革進入深水區,皆大歡喜的改革已越來越少。改到深處是利益。但是,難啃的硬骨頭必須 啃,而且要以最小的代價、最低的震蕩啃下來。唯一的途徑就是切實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在利益多元、訴求多樣中尋找最大公約數,最大限度地調動 人民群眾擁護支持改革的積極性,使改革的方向、目的與最廣大人民的意愿相統一,使改革推進的過程同人民得實惠的過程相協同,使實現人民長遠利益的舉措和維 護人民當前利益的做法相銜接,從而凝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大正能量。

    “治大國如烹小鮮”,推進改革,必須“蹄疾而步穩”。因此,改革的方法論至關重要。習總書記指出,要充分調動群眾推進改革的積極性、主動 性、創造性,把最廣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來,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進。這是指導改革的“群眾主體方法論”。同時,全面深化改革要沖破思想觀念的 障礙,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必須依靠人民,問計于民、問需于民,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歸宿 點。惟其如此,我們的改革才能大道不偏離,始終贏得人民的信賴。

    無論百姓的“獲得”還是改革的“呼應”,都應是具體可感的。改革不是虛晃一槍,而是要讓百姓看到效果。習總書記兩會時強調“讓人民群眾在日 常生產生活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啟示我們改革對人心的“呼應”,也要體現在人民群眾日常生產生活中。回顧中央深改領導小組十一次會議審議的改革議題, 無一不是和群眾“日常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重要課題,如此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指導意見等,獲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 點贊,正在于這樣的改革抓住了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是為天下蒼生謀利益的改革。實踐證明,許多人民群眾呼聲比較強烈的民生難點,如教育、醫療、社保、收入 分配、勞動者權益保護等,核心矛盾并非都是缺投入,而是缺公平,解決公平問題,唯有全面深化改革,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制度和規則,才能讓每個人都有更公平 的起點、更公平的機會。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關于城鄉戶籍統一登記、高校招生、單獨二孩政策等改革方案的出臺,大大舒緩了人民群眾的公平焦慮。在生產領域, 雖然商事登記制度改革了,但從市場準入,到貸款獲取,“不公平”始終是一些民企的沉重嘆息。習總書記強調“要積極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營造公平有序的經濟發 展法治環境”,需要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乘法”,營造各類所有制企業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改革呼應民聲,必須打通“中梗阻”。一分部署,九分落實。讓改革方案變成百姓實實在在的“獲得”,關鍵是細節方案,成敗也在細節方案,需要 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然而,過往的經驗表明,落實中央改革部署,往往出現“最先一公里”暢通、“最后一公里”斷頭的問題。改革中的 “上下熱中間冷”“上下通中間阻”現象,一些基層干部群眾“吐槽”的“中央的政策好,只是一些地方和單位沒有認真執行”,部分改革“只聞聲不見舞”“上有 政策、下有對策”“會上叫得響,落實不到位”,反映的都是“中梗阻”現象。簡政放權之后,有的審批“明放暗不放”,放虛不放實,放小不放大,或者換個“馬 甲”又以備案名目出現,一些打著政府旗號的“紅頂中介”形成新的“高墻”,截留“改革紅利”,企業抱怨不絕于耳。

    改革難落地,或變形走樣,除了懶政、不作為,深層原因往往是直接觸動了一些部門和一些人的既得利益,權力小了、制約多了、監督大了讓一些人 “不爽”。如果不集中力量加以突破,如果不持之以恒攻堅克難,改革方案和政策意圖的實現就有可能前功盡棄,最終讓百姓產生“空歡喜”,有“失望感”卻無 “獲得感”。這些都提醒我們,要努力突破“中梗阻”,就必須將中央的改革部署細化深化實化,推進到“最后一公里”。全面從嚴治黨,對“中梗阻”現象,要像 反腐敗“打虎滅蠅”一樣,以雷霆萬鈞之勢堅決治理。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是改革的“試金石”。推出一批能叫得響、立得住、群眾認可的硬招實招,讓人民群眾看到改革的 真效果、得到改革的真實惠,“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就必須深刻領會習總書記的改革思想,指導全面深化改革沿著正確軌道順利 推進。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