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人民論壇:開掘精神荒原的鏵犁

2015-04-23  來源:人民日報
[字體: ]

 上班時對著電腦,下班時握著手機,哪怕暫時別此二物,也變得有點坐臥不寧。對于很多人來說,已然與書長別久矣。即便時常買點書裝裝門面,也根本靜不下心來,讀幾頁進去。

    也有人以為,每日里瀏覽諸多網站、微信公號帖文數十萬字,也是一種閱讀。覺得即使是淺閱讀、碎片化,但聚沙成塔,未嘗沒有裨益。誠然,這于 掌握信息有得,但終歸算不上真正的閱讀,瀏覽的此類文字再多,也無法疊加成書山,助你攀上更美的精神境地,倒可能不斷風化你原有的精神疆域。

    惟有讀書,才是開掘精神荒原的鏵犁。對于很多人的精神生活來說,都當有陶淵明先生“歸去來兮”般的頓悟。有“田園將蕪胡不歸”的自問,有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的覺醒,更需“將有事于西疇”的自覺,得“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的化境。倘不深耕精神的田園,終不免顆粒無收,成 為精神生活的委頓者。

    閱讀是一種很奇特的精神生長。讀完一本可心的書,就如同干涸的河床有了清流的浸潤,精神的荒原有了生命的萌動。人的精氣神立馬有了不同,頗 有點“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感覺,而察世事、思萬物也有了些深度與張力。以致有的寫作者,常常在文思枯竭時找來一本富有靈性的書讀,思維便豁然洞開,感覺一 下子就有了靈感。而久不讀書的寫作者,一如過日子有出項無入項,坐吃山空,必致江郎才盡,文字面目可憎,思想蒼白無味。

    對于一些人而言,讀書的價值僅在于功利。求學時,或為“黃金屋”“顏如玉”而發奮,或為改變命運而苦讀。工作時,讀書或為尋章摘句、引經據 典,或為附庸風雅、裝點門面,或為解決問題、開啟思路。誠然,書如一位肚量與智慧無窮的長者,有所求必有所予,決不會讓你入書山而空歸。但此種讀法,畢竟 是讀書的低層次,志趣不高,所得必有限。一如渴而得一瓢飲,而終不得取飲之瓢。惟超越功利心,以讀書為精神生活的基本方式,得著入書山的妙徑,方能充分領 略讀書的妙處。

    一個人的精神成人,大多在青年時期就基本完成了。但精神成長則無極限,不是一陣子而是一輩子,想長多高就可能有多高。古人講“活到老,學到 老”“朝聞道,夕死可矣”,即是一種成長為精神巨人的追求,亦是對生命旨在悟道的執著,而無窮的書則為此提供了最豐富的可能。不少人大學畢業之后便無系統 讀書的經歷,其精神高度便也再無超越。有的人以為有實踐、有閱歷,一樣能世事洞明、人情練達,這固然有個人的天賦與際遇,以致讀通了社會、人生之大書。但 缺少了書這個精神源泉的給養,缺少了書本與實踐的互通參詳,其洞明與練達,也終究可能少了大智慧,亦難得大自在。

    讀書的價值與能量,歷代大儒與名士多有所感,讀書之善與益不必贅述。今日之不讀書者,理由往往有千萬條。而愛讀書者,則根本不需要什么理由。就像農民不種地吃什么,精神田園荒蕪了,何以為生?必得精耕細作,經年不息,日子方得富足,如是而已。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