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勞動節,審視勞動的變與不變

2015-04-29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人類社會發展史就是一部勞動史。無論勞動形態如何多樣、勞動者面貌如何改變、勞動關系如何發展,勞動的內核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即用腦力和體力的付 出創造價值、改變世界、改善生活。崇尚勞動,崇尚勞動精神,尊崇勞動者,理應是任何時代的主流價值。越是社會變遷、技術進步、觀念多元,越需要弘揚和傳承 勞動精神。

  自1890年第一個國際勞動節以來,每逢5月1日,世界多地都會舉行系列慶祝活動,重溫勞動之于人類的深刻意義。又一年“五一”將近,我們將迎 來第125個國際勞動節和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90周年,置身歷史坐標系中,借著這一年一度的時間節點審視勞動,耀眼的時代之變正在呈現。

  回望過去,勞動的實現真實而繁重。一方熱土、鐮刀鋤頭,金秋十月稻飄香,展現著最傳統農業時代的辛勤耕耘;工廠車間、一錘一釘,繁忙流水線上生 產出的零件,凝結著近代工業文明的智慧與汗水。而在當今時代,新一輪技術革命驅動生產力飛速進步,勞動的形態也日益多樣起來:身處于電腦之后提供服務、奔 走于金融市場尋求投資、穿梭于買方賣方搭橋牽線……“互聯網+”、金融融資、中介服務等行業已蓬勃發展起來。它們涉及和參與的社會財富體量,與傳統的工農 業產品相比,何止千百萬倍。而論方式論產出,這些形態又都顯得更輕巧更“隱形”。虛擬經濟配搭“看不見”的產出,豐富著固有的傳統勞動模式,也拓展著勞動 的外延。

  勞動形態的多樣,也賦予了勞動者更加多元的群體形象。城鄉一體化進程持續推進,社會人口流動加劇,新常態經濟轉型升級,都深刻影響著勞動者的就 業選擇、職業規劃,多樣、自由、流動已成為新時代勞動者的群體寫照。“工農商學兵”再也無法涵蓋所有的社會身份,大量前所未有的職業正在出現;“從一而 終”再也不能限定勞動者的職業生涯,跳槽實屬平常,創業屢見不鮮;背井離鄉描繪著市場經濟對勞動力資源的配置,“候鳥般的生活”成為中國大地上突出的社會 現象。勞動者職業選擇之多樣、行業差異之巨大、個體變化之迅速已經達到了相當顯著的程度。這為社會帶來勞動熱情、創新潛能、經濟活力的同時,更一次次突破 和刷新著我們的舊有認識。

  勞動形態的多樣,還賦予了勞動關系不同以往的時代表達。一方面,加入了新元素的勞資糾紛時有發生。另一方面,今天的勞動者捍衛個人權利的意識逐 漸覺醒,對改善就業環境、提升勞動報酬等的追求更為直接大膽。勞動保障、最低工資,乃至帶薪休假幾乎成為不言自明的基本要求。有人形象地說,第一代農民工 出來背的是“蛇皮袋”,要的只是“包吃包住,給足工錢”;新一代農民工進城拉的是拉桿箱,盼的是“體面就業,同城待遇”。在多元多樣多變的繁雜勞動之中, 利益訴求提高、夢想期待升級的又何止這近3億農民工?解決好廣大勞動者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才能助他們人生出彩、夢想成 真。

  變與不變從來都是辯證統一的。無論勞動形態如何多樣、勞動者面貌如何改變、勞動關系如何發展,勞動的內核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即用腦力和體力的 付出創造價值、改變世界、改善生活。崇尚勞動,崇尚勞動精神,尊崇勞動者,理應是任何時代的主流價值。越是社會變遷、技術進步、觀念多元,越需要弘揚和傳 承勞動精神。

  非辛勤勞動,創意再好也是紙上談兵;非努力工作,夢想再美都是一枕黃粱;非自食其力,擁有再多也難得到認可。對勞動的珍視,需要也必須代代傳 遞、代代堅守下去。尤其對今天的中國青年來說,他們將是勞動者的主力軍,將承擔起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他們對勞動的正確認識、有效傳承、具體實踐關涉廣 大、影響深遠。

人類社會發展史就是一部勞動史。“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了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在勞動節審視勞動,各項社會實踐正在 多樣發展,催促著馬克思主義者與時俱進開展理論研究、完善相應政策。在勞動節審視勞動,傳統勞動精神的光芒不曾黯淡,激勵著每一位勞動者用雙手實現人生價 值,用勞動成就自我夢想,用創造推動國家發展。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