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很難想象,這樣悲壯雄渾的唱詞會與扭著水蛇腰的指揮者、表情極盡夸張的表演者聯系在一起。近日,一段惡搞《黃河大合唱》的視頻再度流傳網絡,引發巨大爭議。盡管該視頻很快被刪除,輿論的反思卻仍在繼續。
《黃河大合唱》寫成于抗日戰爭時期,是在民族危亡時刻發出的悲壯怒吼,是驅逐倭寇的決戰號角,堪稱《義勇軍進行曲》的姊妹樂章。聲聲唱詞,飽含 鮮血與苦痛、國恨與家仇,記錄著中華民族走過的坎坷歷程,凝結著先人前輩的不屈精神。即便改編,也應懷有一份尊重。殷承宗、石叔誠等音樂家先后改編為《黃 河協奏曲》,表現波瀾壯闊的黃河氣質,喚起民族的旺盛斗志,不失為對藝術價值的拓展。而反觀上述視頻所為,逗樂搞笑,極盡調侃,則是對經典文化的扭曲,也 是對愛國主義的褻瀆,更是對民族精神的瓦解。
“有兩種方法可以讓文化精神枯萎,一種是讓文化成為一個監獄,另一種就是把文化變成一場娛樂至死的舞臺。”上個世紀下半葉,尼爾·波茨曼便曾直 言告誡。遺憾的是,今天我們的一些文藝創作者仍在走向這個誤區,一味迎合粗鄙淺表的娛樂訴求,惡搞歷史、顛覆經典、盲目西化等盛極一時。無論歷史,還是英 雄,或者流傳千古的名作,都可拿來調侃一把。玩著零散破碎的小聰明,搞點插科打諢的油滑調調,還美其名曰“還原歷史真相,豐富英雄形象”,加強文藝作品的 傳播效應。殊不知,這一時樂和卻麻醉了讀者,讓人無聲無息成了“娛樂至死的物種”。任由此風泛濫,一個民族的思考能力、感受美的能力,乃至凝聚力、戰斗 力、生命力,都將逐漸被銷磨掉。
低俗不等于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感官娛樂不等于精神快樂。今天,社會休閑方式日益多樣,文藝創作方法可以有百條千條,但無論怎么推陳出新,基 本的價值選擇與底線操守須臾不可偏離。作為人類的審美意識形態,文藝旨在化人養心。慷慨雄渾的正劇也好,輕快愉悅的喜劇也罷,歸根到底都是為傳遞正能量, 引導社會健康向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所言,好的文藝作品就應該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里的清風一樣,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 能夠掃除頹廢萎靡之風。
今年恰逢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70年并不遙遠,戰爭傷痕仍歷歷在目。70年又足夠長,中華大地早已換了新天。生活在和平年代特別是成長于新時 期的年輕人,對殘酷戰爭缺乏切身體會,與民族抗爭史漸漸疏離。當此之時,文藝創作者更需擔起責任,為歷史存正氣,將愛國主義與民族精神傾注筆端、攝于鏡 頭,推出更多直抵人心的好作品。這樣,我們的民族才能永遠健康向上,永遠充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