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美育起步,中國才能強大而溫潤

2015-09-30  來源:京華時報
[字體: ]

雖然教育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邊緣化了的美育要重建體系注定困難重重,但只要著手,不虛晃一槍,認認真真建設,便終有到達與成型的一天。

  沒有什么預料和鋪墊,國務院辦公廳公布了一份“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讓人猝不及防,卻事在必然,值得拍手稱一回好。

  根據這份意見,今后國內大中小幼各級學校都要加強美育,開設藝術課程。放大些看,這份“意見”,應該被看作這一輪深化教育改革的一系列綜合配套 政策要求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從嚴格規定小學生作業量,禁止中小學補課和辦奧數班,到采用自主選拔和綜合素質測評等辦法的高考改革……密集展開的種種改革 舉措可以證明,今天的中國教育,正處在一個觀念與體系大轉變的進程之中,也是其中關鍵而且舉步維艱的那一段。

  在教育的應試屬性依然十分強大的大環境下,出臺一份對

  于美育課程的政策規定,從操作層面,必定會遭遇相當大的阻力。比如,不用盡一切時間背書做題,而讓學生去忙些寫寫畫畫、唱唱跳跳的“副業”, “重視教育”的家長們都會抗議,靠升學率體現辦學水平的學校也不會有多大積極性。比如,強化藝術課程,師資會有多大缺口,舞蹈、戲曲、傳統工藝等進課堂, 如果沒有事先培訓積累,很難找到這么多專業老師,特別是在原本就缺少文化人才的鄉村。又比如,在升學考試的指揮棒之下,不少學校原本就有陰陽兩張課程表, 軟性的文體課程常被擠占,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結果,“美育”的落實,很可能淪為在上級檢查、驗收時少量“特長生”、特色小組的高質量演出和大多數學生的依 然沉溺于枯燥訓練……

  然而無論如何,走出這一

  步,從現在開始,在“德智體”之外,讓美育重新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仍是必需。

  “重新”,是因為,我們曾經有過將“德智體美勞”并列為學校教育內容的時期。那時,體力的勞動還被視為“光榮”,審美能力也被看作重要素養,遠不像近年來,整個社會的教育已偏狹到惟“智”獨大,其余一切皆被視為隨時可割棄之皮毛的地步。

  富起來的中國人,在世界各地豪放地買買買,卻常常不識美丑但求名牌;去了臺北故宮博物院只會擠在紅燒肉和大白菜玉雕前;在公共場所不守秩序、不 顧禮儀,飽受非議。新的科學技術發展與中國經濟的調整轉型壓力,讓我們從未像現在這樣渴望培養富有創新創造力的未來一代……不論是

  中華民族文化素質的修復,還是創新創造力的提高,一樣都離不開美育。

  當年,蔡元培先生曾有“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張,認為美育是一種重要的世界觀教育。愛與美,原本就該是一切教育中最重要的核心。雖然教育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邊緣化了的美育要重建體系注定困難重重,但只要著手,不虛晃一槍,認認真真建設,便終有到達與成型的一天。

這是回到教育起點的一步。一如國辦文件所言,“激勵人的精神,溫潤人的心靈”,培養一群懂得感受自然、生活、精神之美的國民,丑陋野蠻與急功近利便不可能橫行,中國的未來才可能是健康、美好、強大而溫潤的。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