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直尋求最好的合作伙伴,各種考量都要是最優秀的,最后北京中關村是我們最好的選擇。”瑞典Movexum科技孵化器總裁烏爾夫·鮑勃斯23日在北京簽訂合作協議后難掩興奮。
中關村有“中國硅谷”之稱,是中國第一個 高科技園區,也是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經過20多年發展,這里聚集了上萬家高新技術企業,從業人員上百萬人。今年上半年,中關村規模以上企業總收入超1.5萬億元
瑞典孵化器把區域辦事處設立于此,以此為樞紐促進兩國科技交流。“瑞典新公司成長很快,有50%的企業希望來中國,但苦于不知道如何進入,中關村就是這個樞紐。”烏爾夫·鮑勃斯說。
在23日在北京舉辦的國際科技園區協會世界大會上,和鮑勃斯一樣,越來越多的海外創新力量將目光鎖定中國快速壯大的科技產業和創新成果。他們相信,站在全球創新網絡上的中國將為全球應對經濟挑戰釋放更多積極信號。
科技創新“黑馬”以色列也尋求與中國高新技術園區展開同步創新。
“我用過阿里巴巴,購買一些從中國遞送的商品,很多產品都很好。”以色列科技孵化器趨勢線總裁尤西·哈贊說,他相信中國在普惠的互聯網創新方面已經是世界領先,公司也計劃在中國建設聯合研發、孵化中心。
土耳其也發現其編制的全球科技創新網絡上,中國不應缺席。“我們此前和瑞士、美國、韓國等達成協議,如今中國的創新生態給兩國的協同創新提供了很好的機遇,時機來了。”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科技園全球總裁塞爾坎·阿汀巴斯說。
當日,瑞士、瑞典、以色列、英國、日本等國家的26個技術合作項目與中關村等科技園區達成協議。上海張江、武漢東湖、天津濱海等40多個國家級高新區也紛紛收到全球遞來的“橄欖枝”。
不久前,在北京科技企業聚集的海淀區,一場助力中國科技企業走向歐洲盧森堡的推介會上,盧森堡大公國駐華大使館副館長貝多力更是熱情表達了對中國科技企業進入本土的希望。
“現在,我們工作都在用中國的WeChat(即微信),它有太多功能了……而在海淀這個區域,聯想、百度、小米這些都是很出色的創業公司,成果很多。”貝多力用細節一再強調對中國創新企業的看好。
“中關村們”為何能得到近乎追捧的跨國科技合作意向?
“比前幾年的時候,今年外國人士的態度變化很大。”見證了中關村成長的啟迪控股總裁王濟武說,從全球經濟面臨的挑戰來看,打通創新的邊界,讓創新變得全球化,讓科技創新帶動突破難題,這才是唯一的出路。
這種打破創新邊界、尋求本土創新要素全球布局“軟著陸”的需求,讓科技園區自然而然地站在了全球化的一線。
“以中關村為代表的中國129個國家高新區,這些區域是當前中國政府正在加快部署建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支撐平臺,也是新產業、新業態、新經濟不斷涌現的區域。”中國科技部副秘書長徐建培說。
“創新高地”科技園區受到的全球關注恰是對中國創新能力提升的印證。
“上世紀80年代我就來過中國,到過中關村,最近幾年,明顯感受到了中關村的變化。”國際科技園區協會總干事路易斯·桑茲說,從以前科技園區吸引海外企業進入,到如今輸送本土企業走出去,中關村的變化代表了中國創新影響力的提升。
中國全球創新的方式也更趨多元。繼百度、聯想、華為等中國科技企業海外建設研發部門后,“中關村硅谷創新中心”將正式開放,實現全球創新“零時差”。
“啟迪近期也開始在德國、巴基斯坦、俄羅斯、埃及等地建設科技園區,復制中關村的創新生態。”王濟武說,中國園區正在海外形成獨特優勢。
創新型經濟好處顯而易見。北京市副市長隋振江以中關村為例說,創新讓區域經濟對中國首都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40%,孕育上市公司276家,總市值達3.1萬億元。
“中國推動的創新創業,無疑對全球而言都是有好處。”尤西·哈贊說,中國的創新不僅滿足實在的消費需求,更能帶來國際間的產業合作。“從這個意義上看,中國中關村是和美國硅谷、以色列特拉維夫同等重要又獨具特色的創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