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政府要學會與公眾充分有效溝通

2016-04-02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與公眾充分有效溝通,是建設現代政府的題中應有之義。誰想在輿論場占據有利地位,誰就必須及時發聲、敢于發聲、善于發聲。回應公眾并不僅僅是發言人的事,互動責任不能系于一人之身,而應注重團隊協作,提升系統性的公開意識和后臺支持。從觀念上端正起來,在態度上重視起來,不斷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個問題,提升思想自覺,最終也將推動行動自覺。

    新聞發言人該如何履職盡責?近日,中宣部部長劉奇葆為大家上了一課。在與全國新聞發言人培訓班學員座談時,他強調,要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敢于善于發聲,做到講政治、懂政策、知情況、會說話、敢擔當。

    聲音沒有重量,有時卻蘊含著巨大能量。新聞發言人的聲音便是如此。若機智幽默、坦誠理性,能釋民生困惑于迅疾,化群體戾氣于無形,若刻板木訥乃至胡言妄語,則可能助燃輿論之火,加劇社會矛盾。因表現優劣,有新聞發言人“圈粉兒”無數,也有人淪為“炮灰”。而這些人口碑的好壞,往往和其代表部門的社會觀感呈正相關浮動。因為于公眾而言,新聞發言人就是政府部門的“傳聲筒”,是政府信息的“公示板”,是政府形象的“代言人”。這些具象化載體,記錄著政府與公眾的互動頻率、親疏程度。

    社會對新聞發言人的“苛求”,映照出公眾對政府發言發聲的渴求。近些年來,我國政民互動逐漸熱絡,但總的來看仍不太成熟,一些部門包括不少領導干部不愿說話、不敢說話、不會說話。在與公眾互動過程中,政府常常遭遇這樣那樣的尷尬。當此之時,很有必要厘清幾個關鍵問題。

    與公眾充分有效溝通,是建設現代政府的題中應有之義。今天這個時代,中國經濟社會深刻變革,社會矛盾和問題疊加呈現,利益和觀念多元分化。加之傳播格局和形態空前變化,輿論場上眾聲喧嘩,傳言謠言隨時都在與事實真相賽跑。誰想在輿論場占據有利地位,誰就必須及時發聲、敢于發聲、善于發聲。如果發生突發事件、出現熱點問題,權威信息“猶抱琵琶”扭扭捏捏,等到小道消息傳遍天下,留給相關部門的大概就只剩下被動挨批、百口莫辯了。主動及時回應民眾關切,既是政府施政應有的理念和方式,也是引導人們了解情況、凝聚共識的必然選擇。

    既然如此,又為何屢屢出現不發聲、發錯聲的現象?究其原因:一是愛惜羽毛,熱衷裝扮開明紳士,要么含糊其辭、語焉不詳,要么干脆作壁上觀、隔岸觀火;二是思維偏誤,將公眾質疑視為全盤否定,將媒體提問視為無端“找茬”,于是念起“拖字訣”、玩起“躲貓貓”;三是本領恐慌,面對日新月異的傳播環境,一些人跟不上趟了,講不出群眾聽得懂的話,跨越不了官方和民間話語體系的鴻溝。而一些部門徒有新聞發布制度,卻將其視為掩蓋問題的“遮羞布”,推脫責任的“擋箭牌”,更是謬之又謬。

    其實,政府發聲要找到獲取公眾信任的最佳“打開方式”,也不是什么登天難事。一方面新聞發言人要多加修煉,提升個人能力素質。同時也要看到,回應公眾并不僅僅是發言人的事。政府部門事務涉及方方面面,如果新聞發言人并不掌握充分信息,在突發狀況下走個過場,拿官話套話搪塞一下,或者顧左右而言他,如此發聲說了不如不說。太多的經驗教訓表明,互動責任不能系于一人,而應注重團隊協作,提升系統性的公開意識和后臺支持。特別是主要負責人掌管全局,其身份、資源和權限意味著他們的發言更有分量。在一些重大場合或特殊情景中,主要領導若總躲在幕后,前臺發言人縱再有能耐也難得到認可;而主要領導站出來,當好“第一發言人”,往往能事半功倍。

    有道是,態度決定一切,觀念引領行動。政府部門及相關人員發不發聲、怎么發聲,有能力問題,更主要還是態度問題。實現與公眾的良好互動,提升發言發聲的效果,首先要先認清自我定位,提升自我認識。人民的政府,不應怕跟人民溝通交流,如果有缺點,也不怕人民批評指出。從觀念上端正起來,在態度上重視起來,不斷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個問題,提升思想自覺,最終也將推動行動自覺。

    當硬性任務內化為自身責任,何愁不能練就看家本領?當抓住了時機、把握了節奏、講究了策略,何愁找不到破解難題、凝聚共識的良策妙方?當各級政府發言發聲更加生動、更加自然、更加自信,展示于世人面前的必是潮頭起舞的穩健姿態。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